“书圣”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很大。梁武帝萧衍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但是,姑且不论个人才能,性格上王羲之存在着三个缺陷。
第一,高傲自负。
当然,艺高者往往骄傲。作为书圣,王羲之也有骄傲的资本。不过这样的才华,除天资外更多来于勤奋。王羲之曾在信中感慨张芝的墨池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但是,单就时间投入而言,你在这个方面投入多了,在另一个方面必然时间少了。所以,一个人不可能是样样兼能的,一个人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能比别人强的。所以,就得有一种虚心的态度,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方面,王羲之就显得太骄傲了。比如,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孙绰对王羲之说:“支道林标新立异,胸怀学问极好,你想不想见他?”结果王羲之自负才气,非常轻视支道林。后来,孙绰带支道林一起来访,王羲之却不睬支道林。过了一会儿,支道林出去了,王羲之有事也要外出,等在门外地支道林却对王羲之说:“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于是便论说《庄子·逍遥游》,辞藻新奇,象姹紫嫣红的花朵一样绽放。王羲之已听得入神,于是“披襟解带,流连不能以“。
过于清高的人,往往主观意识强,很少有他看得上眼的人,史书称王羲之“狂放不可一世”。设若王羲之不是这么清高自负,或许就多些像支道林这样的朋友了。
第二,狭隘无礼。
高傲的过分了,就会显得狭隘,王羲之就是如此。王修、许询生前是王羲之要好的朋友。但是,两人去世后,王羲之却对他们的评论很苛刻。孙岩听后,劝诫王羲之:“您过去和王、许交情很深,可到他们死去后,却没有保持最终的友情,我认为这不可取。”王羲之因此极为惭愧。从这件事上可看出王羲之的心胸不够宽阔。
高傲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放诞无礼。俗话说“恃才放旷”,王羲之门弟高华、才华横溢,但却不免因此骄傲孤高,不近人情。当然,这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特点,即所谓“魏晋风度”。不过做得过分就会显得不通人情了。
王羲之对谢安、谢万这些名士招待的很热情周到,对妻舅郗愔、郗昙的到来却很平淡。为之,郗夫人对两个弟弟说:“你们以后就不要再去找他了。”说明王羲之不仅轻视别人,连自己的亲舅子也不例外。再如王羲之一向轻视前任长官王述,王述母亲死后他只去吊唁一次。后来,屡次声称要去吊唁,却不曾再往。搞得王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后来王羲之到了王述门口,王述以为他来吊丧,哭着出迎,王羲之却“不前而去,以凌辱之。”在人的丧事上凌辱人,王羲之这种做法也够狭隘了!
第三,见识片面。
被王羲之轻视的王述,在当时与王羲之齐名。他有性格急躁之失,也有贪污受贿之过。但是,这个王述也有其可取之处。比如,王述在任王导属吏时,大家竞相称赞王丞相,坐在末位的王述却说:“丞相又不是尧、舜,哪能事事都正确?”王导极赞赏这句话,还推举他作官。谢安因此评说王述:“行为与举措都与平常人不同。”简文帝司马昱称赞王述:"才既不长,于荣利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许,便足对人多许。"
可见,这王述也有为人真率、有胆有识的优点,故得到王导、谢安等人的称赞,后来更是受到皇帝重用,成为王羲之的顶头上司。后来的王述还将自己急躁、贪财的毛病改了不少。如与他产生矛盾的谢奕到王述处破口大骂,王述脸色严峻,却面朝着墙壁,动都不敢动坐了半天。等谢奕走了好久,才回身坐好,抵制了冲动。后来他多次做州郡长官,清廉无比,所受朝廷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朋友,住宅旧物不改变从前的面貌。
但是,王羲之却见识片面,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以致于目中无人,这也正是导致与王述矛盾的根源。后来,王羲之见王述做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气愤的要求朝廷将自己任职的会稽郡单独划分出去,升格作越州,结果“大为时贤所笑”。仕途不如意的王羲之迁怒于儿子,骂他们比不上王述的儿子王坦之,才让自己落得如此(“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于是,王羲之“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魏晋之际多出名士,所谓的魏晋风度崇尚自由洒脱、任性而为,王羲之所以如此自有受时代风气影响的痕迹。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为人处世上王羲之却有其性格缺陷与不足,这使他比不上王导、谢安的老练,不能在政治上担负要职,发挥大的作用。当然,人无完人,欣赏王羲之我们当然是要欣赏他的长处,对于其缺点不必斤斤计较,却也不必至于像王丞相那帮属吏一样“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
标签:书圣,王羲之,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