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人说三岁决定孩子一生,其实这话一点不假,三岁是孩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三岁奠定好基础,对宝宝一生都有益,下面就来谈一谈为什么三岁决定孩子一生。
美国一心理学家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力优秀者的研究表明,这些人智力优良多与他们从小树立起的三种性格品质有关:
第一、不畏挫折的坚持力;
第二、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
第三、对自己坚定的自信心。
其实,这三条都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具有这些坚强的性格品质,对弥补能力之不足及对能力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独立性一般表现有两种:
一是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如能够自己洗脸,会收拾玩具,不催促也会做所规定的事情,如按时起床上学、做作业等。
二是精神活动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有勇气做自己相信的事情,做错了也敢于承认。
儿童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坚强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后天的培养,至迟应该在3岁时就开始实施,并从小处着眼。
首先父母可以先观察。比如,从孩子玩积木游戏中,就可以发现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儿童能够自己想出各种玩法,不断变换不同的模型,玩完后还自觉地地收拾积木;有些儿童却只会按父母的要求玩,搭好一种模型后就不知如何玩下去,经常还要父母帮忙。这反映了孩子在独立性方面的性格差异。
如果发现孩子处处都依赖父母或长辈,一有困难就要父母为他解决,甚至稍遭挫折就在大人面前撒娇,要求补偿。
作为父母,应该多教孩子如何去做,一旦孩子做对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即使做得不对,也要充分给予鼓励。这点对培养孩子坚韧性格非常重要。
为什么说三岁决定孩子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大,七岁至老。”
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到七岁左右可以预测他一生的状况 “3岁看大,7岁看老”,一个人的性格在其7岁之前就已经大致成型了。
孩子在7岁之前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性格,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
所以,在7岁之前,父母要注意孩子性格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给孩子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
第一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
第二个关键期;
2.5~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岁时测得的智商定为100%,那么其中50%在3岁前发生,由此可见,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抓住3岁前这一关键期十分重要。
一生的竞争力,就在3岁、7岁、10岁
研究表明,7岁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孩子3~6岁的时候。
孩子在3~6岁的时期是“潮湿的水泥”期,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影响孩子今后生活的一些重要性格也在这一时期初见端倪。
在这一时期内,加强对孩子性格的培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性格,成为快乐、自信和受欢迎的人,但是优秀的性格特质不会自动在孩子身上出现,需要父母的精心培养和长期努力。
而孩子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性格的征兆,对于这些征兆,父母要及时发现,并彻底根除。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4个征兆,父母就要及时进行帮助和干预。
1、害羞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的时候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是一到陌生环境里,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失声了。
而最令家长感到尴尬的是,当好心的长辈跟孩子打招呼或者逗孩子玩的时候,孩子突然蜷缩成一团,往父母的怀里钻。
加一个神奇的微信“lzyl55”,精彩不断哦!
害羞的孩子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而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
害羞的孩子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很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否定自我。
2、脾气暴躁
脾气暴躁的孩子,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就会赖在地上,大哭大叫。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进行哄劝、呵斥、教训甚至打骂,但所有努力都尝试过后,父母会发现孩子依然蛮不讲理地在哭闹,或者父母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把孩子“安抚”或者“镇压”下了,过后这种事情还会一次次发生,弄得家长筋疲力尽。
3、缺乏自信
很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时往往缺乏自信,什么事都不敢干,表现得很退缩,这让父母感到很沮丧。
尽管父母经常用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常常将“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挂在嘴边。
4、不合群
家长会发现,有些孩子可以很容易跟别人相处,和别人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
而另一些孩子则是“另类人物”,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让同伴反感。
这些孩子常常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游戏。
身为父母,如果孩子出现以上现象,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了,否则就会对孩子性格的形成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父母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对于害羞的孩子
父母要让孩子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孩子事先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他就不会那么紧张、焦虑和不安,怕羞的情绪也会减少许多。
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到外面走走,多认识一些人,以减少孩子的紧张感。此外,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多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克服害羞了。
2、对于脾气暴躁的孩子
父母要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让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尖叫、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不好的行为。
父母要给孩子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
当孩子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将其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等安全方式进行发泄;还可以让孩子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也还可以教孩子通过调整呼吸来使自己平静下来,或者以其他更健康的方式发泄情绪。
3、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
父母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
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
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他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孩子更有信心地面对困难。
4、对于不合群的孩子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要关心小孩,子女要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另外,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交朋友。父母闲暇时常带孩子到有小朋友的人家去串门。在孩子带其他小朋友到家里玩时,父母要表示欢迎,并鼓励孩子热情接待。家长还可让孩子多与性格外向、勇敢的小朋友接近,这是最好的互补法。
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
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
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
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
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
生殖期,12岁以后, 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
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
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做出基本的判断了。
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
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
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但是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则不那么愿意做;他们的情绪还很不稳定,仍然会动辄大哭大闹;他们与小伙伴的关系也还很不稳定等等。
总之,直到上小学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幼儿的思维与学习
1、孩童的思维
从2岁到6岁,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符号。
例如,语言就是符号,象征游戏也是符号(这个大圆圈是爸爸,那个小圆圈是我),说自己做的梦还是符号(在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非现实性的幻想)。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例如,他们还不能鉴别词语和词语所指的东西,不能鉴别他们自己创造的游戏、梦幻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差别。
他们认为,名称都是事物固有的,一个物体只能有一个名称。
当他们知道了理发馆是给他理发的地方之后,他会问“发廊是干什么的?”
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
例如,一个孩子给另一个孩子讲VCD机怎样用时,他会使用一些模糊的术语,像“往前转”、“往后停”之类,等他讲完之后,另一个孩子还是不会使用VCD机,因为他把最重要的信息漏掉了,原因是,这个时候的幼儿还不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或他以为词汇所包含的信息比实际的多,他相信,含混的“东西”也能表达物体的性质。
所以,这一阶段的幼儿还不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
到了5~6岁,幼儿的具体运算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已经能够算简单的算术,也能够区分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
例如,6岁的小孩已经知道“家用电器”不仅包括电视机、电冰箱,还包括空调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庭用的所有电器。
而4岁小孩就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5~6岁儿童在考虑问题时,已经能够同时考虑两个元素或两种关系。
比如,把水从一个高而瘦的杯子里倒进一个矮而粗的杯子里,他们知道,水没有变少,也没有变多,这就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径这两个元素,他们知道这两个元素是互相补偿的。
同样,他们也知道了,把一块面团擀成一张面积很大的饼时,面团里的面并没有增多;把一根很长的绳子缠成一团时,绳子也没有变少;一个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梳女孩的头发时,他仍然是男孩等等。
很多父母对自己3~4岁孩子智力发展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对他们的情绪、兴趣和态度的关心。
这些父母不懂得,强迫一个小孩子学习一种专门的知识,会使他产生对学习的反感。
这种消极情绪对他将来的学习是不利的,它所产生的负作用比他今天是否学到了字母、数字和算术要大得多。
很多成人认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差不多,在感情上却离成人很远。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事实恰恰相反。孩子在感情上很像成人,而在思维上离成人很远。
一个孩子偶尔从同伴那里学来了一句脏话,父母就断定孩子懂得这句脏话的含义,于是打骂孩子一顿了事。其实,孩子说的这句话,他自己并不一定懂得。
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进行教育,我们可以告诉他,有些话听了让人高兴,有些话让人讨厌。
你说的这句话就让人讨厌。有些孩子说脏话,只是在试探爸爸妈妈的反应,一旦发现父母的反应不愉快,他们以后就不再说了。
4~5岁的小孩语言已经发展得相当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经达到伶牙俐齿的地步,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发展还相当不成熟。
您可能发现孩子能认出几十种牌号的汽车,能滔滔不绝地复述从幼儿园里听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个粗矮杯子里的水原封不动地倒进一个高、细杯子里的时候,孩子会说,水变多了。
你把原来挨在一起的5块糖摆宽一些,他会说糖比原来多了。
2、在游戏中学习
孩子的学习常常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这与我们成人不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得最好的时候,常常是静静地坐着倾听的时候,比如听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一本书。
孩子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心智活动或思维。他们只能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来学习,不管这些活动是搭积木、玩洋娃娃还是过家家。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是怎样学做饭的。老师教给他们剥豌豆皮,削胡萝卜皮和土豆皮。在干这些活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要炒的土豆必须削皮和怎样削皮,要煮汤的豌豆必须剥皮。
他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开水怎样把蔬菜烫软了,煮熟了,又怎样使另外一些食物(如鸡蛋和肉)变硬了。他们还知道了,食物在烹饪之后的颜色和重量都有变化,等等。
所以,做饭这一活动不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过程,它提供了概念形成、语言丰富和数学实践的机会。
所以,幼儿不是消极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
在游戏中,儿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又慢慢地被内化为思维活动。
相反,让儿童静静地坐着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不会产生持久的作用。只有让儿童通过积极应付环境而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得到保持。
3、幼儿不适合于规则学习
成年人常常错误地认为,幼儿可以按照规则来学习。
许多父母有这样的经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但是孩子总是不听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结果,他们就可能在今天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了“谢谢”,明天又忘了。
幼儿不能掌握外界强加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来学习,所以,对幼儿进行语法、数学等正式教育是不恰当的。
因为无论阅读、学拼音,还是学习数学,都是以掌握一定的规则为前提的,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学前儿童。
但是,另一些学习活动可能适合于幼儿,如学习写字、认拼音字母、学习打字等等。这些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规则学习打下基础。
4、快速学习与融会贯通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对孩子来说,纵向的加速学习比横向的融会贯通更重要。
例如,学习数数,他们恨不得孩子能很快地从1数到10000,学习阅读,就希望孩子尽快地能够读文字很多的书。
为什么这种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呢?因为,假如学习对孩子来说没有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会高,他们的情感还会受到伤害。
当您花了很多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学习这些东西。
诚然,孩子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大的提高,但是,如果孩子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们的学习是被迫的,他们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他们的情感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这些,他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谓横向的融会贯通,指的是,我们不求孩子在某一个或几个专门技巧上有大的长进,而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材料,让他们扩大知识面,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例如,认识了圆形或方形,以后,不要再让他学习新东西,而是让他熟悉他所见到的各种圆形和方形,这样做,有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圆形和方形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几何学作了准备。
当孩子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材料之后,他们就能对这些材料进行横向的比较、分类、排序等等,例如,让他们把狗、草、桌子、大象、月季花、柜子按照类别和大小分类并排序,如果他们做得很好,就意味着他们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准备,这比仅仅学会数数、算术的孩子将来的发展可能更好些。
为了考试忙着死记硬背的学生,和经常看课外书进行规律性学习的学生相比较,情况也很相似。这两个学生在考试成绩上相差可能不多,但是那个广泛阅读课外书、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可能更轻松,因为他为下一步学习作的准备更充分。
想方设法教给幼儿一种专门技巧和知识的父母,客观上好像是在教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其结果,对学前儿童来说,这些知识很可能是短命的。
5、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们在引言里已经提到,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状况并不能预测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但是他们的个性发展却能够预测。
可以说,3~6岁期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比整天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更重要,也更得法。
那么,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掌握那些为上小学做准备的知识,如会数数,会算5以内的加减法,会背乘法口诀,会认识多少汉字等等,也不是象我们现在多数父母想的那样,培养孩子遵规守纪,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是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一种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造性。
例如,当你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教他学习一个数字或汉字,他听您说到学这些东西将来会有用的时候,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非常好奇和认真地听你讲,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而没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就显得比较无动于衷;又如,当幼儿园老师在班上拿出一个军舰模型要讲解的时候,孩子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非常感兴趣、非常注意地听老师的讲解,下课之后,他可能对别的孩子说,我长大要当一名海军,要开军舰,象刚才老师上课时拿出的那艘一样。而缺乏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可能对军舰模型不感兴趣,也没有什么感受能说出来和大家交流。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目标方向感,给以及时的强化和鼓励。这种目标方向感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产生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和主动精神的基础。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普遍反映,那些后来考取名牌大学、成为人才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在幼儿期就表现出这种萌芽般的雄心壮志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就表现出了高于别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标签:三岁,一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