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①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汶水东。《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齐攻鲁,使“高厚围臧纥于防,(鲁)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又定公七年(前503),“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②战国时巴国置,为巴国三关之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石洞关。《华阳国志·巴志》:“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载:西晋末,李雄曾于阳关置垫江县。一说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南永丰场。三国蜀汉刘备又置关。《华阳国志·巴志》:“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艾为都督,治阳关。”
③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古董滩西。《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元和志》卷40寿昌县:“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诗人王维送其好友元二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④聚名。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后汉书·光武纪》: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讨更始军,“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1)春秋鲁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汶水东岸。《左传》定公七年(前503年):“齐人归郓、阳关。”八年:“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即此。(2)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水经注·颍水》:“颍水东南流经阳关聚。”西汉末,王莽征天下兵,刘秀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即此。(3)即今重庆市东石洞关。三国蜀汉延熙中邓芝以江州都督治此。(4)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
阳关的解释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后入 齐 。在今 山东省 泰安市 偏东而南约六十里。左传·襄公十七年:“ 高厚 围 臧紇 于 防 。师自 阳关 逆 臧孙 ,至于 旅松 。”2.古聚落名。在今 河南省 禹州市 境内。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将数千兵,徼之於 阳关 。” 李贤 注:“聚名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 潁水 东南流,逕 阳关聚 ,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3.
阳的字典解释 阳 (陽) yáng 明亮
关的字典解释 关 (關) guān 闭,合拢:关门
唐置,属嘉州。即今四川峨眉山市。
标签: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