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生活百科>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故事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故事

2023-07-20 06:48:02 编辑:join 浏览量:584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故事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故事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听过成语故事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注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出处】传说古代某人将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里王二看见牌子;就把银子偷走;也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隔壁王二不曾偷。”

【解释】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分句。

【近义词】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年代】古代

【例句】他极力说这事与他无关,可脸却红红的,这真是~。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很穷的人,他的全部家当差不多都装在他的腰包里,而他的腰包里从来就没有过银子。

有一回,他意外地得到三百两银子。这可让他又喜又忧,放在自己家里吧,这个穷家只有四壁,哪儿也不是存放的地方;要是放在人家那里,人家一耍赖,谁会相信他这个穷汉子有三百两银子?要是整天带在身上,别说不方便,万一被人发现,轻则被偷被抢,重则性命难保。

“我的青天呀,我有钱了,怎么还是不得安生呢!”这个人暗暗叫苦。 就这样,他从白天考虑到晚上,又从晚上考虑到凌晨,这一夜,他在万分紧张和焦虑中度过。门外大树上传来一声“呀”的鸟叫,这个人的心差点被吓得跳出来。他稍稍安定后,终于有了主意。他趁着夜色,扛着铁锹,拿着带告示的木棍,腰间藏着三百两银子,来到大路口,一锹一锹地挖下去,挖了一个洞穴,然后将腰间藏着的三百两银子卸下来,轻轻地放进去,用土填埋压实,最后把带告示的'木棍楔入埋银子的地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第二天早晨,喜欢到处溜达的邻居王二来到大路口,一见这情景,先是纳闷,随即他就笑了起来。他急忙跑回家,拿来铁锹,三下五除二,就挖到了银子。他把银子拎回家,心里却是一阵紧张。他想:我偷挖了人家这么多银子,人家必定要告官。官府来人查办,万一怀疑到我怎么办?对,为了不让人家怀疑到我,我可以——

于是,他拿起笔墨,奔向大路口,在木棍的另一侧认真写上:“隔壁王二不曾偷”!然后他又把木棍小心地插回原处,放心地回家了。

  【成语出处】

“此地无银三百两”来源于一则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一般认为,这句话来自鲁迅先生的一则故事。说的是某人将三十两银子埋在地里,他唯恐别人知晓,遂于此间竖立一块木板,上书曰:“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王二看破端倪后。当晚就把银子偷回家。不知他是有意调侃,还是意在解脱自己,竟然也如法炮制,于木板背面留言道:“隔壁王二未曾偷。”

这里令人生疑的地方是:书里记述的银子是“三十两”,可民间俗语所言的却是“三百两”,量上存在很大差异。作为事物考源来讲,似乎有失严谨。

其实,“此地无银三百两”一语,早在清代的《龙图耳录》里就有记载。此书的第四十回:“见了大哥,就说柳兄没到这里来。”蒋平笑道:“如此一说,那明是告诉大哥,柳兄在这里了。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据考证,《龙图耳录》系无名氏观赏清嘉道间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时所记之脚本,故云“耳录”。由此可见,此书与鲁迅先生的《伪自由书》相比,自然要早得多。换言之,《伪自由书》中所讲的故事,并非“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最早出处。

  【成语寓意】

一个人聪明是好事,可是,如果自作聪明就成了愚蠢了。张三和王二都是自作聪明的人,结果他们成了人们的笑柄。有些人之所以会不打自招,是因为其做贼心虚,做一些不愿被别人知道的事情,可能是自己一些私密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些不见得光的事。但是,只要为人光明磊落,正直做人,没有害人害己,就不要害怕所做的一切会被别人知道。很多时候,越是要隐藏更多的事情就越会引人注意。人总是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私欲与秘密,但是发生了的事情,是怎么也隐藏不了的。

标签: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life/16830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