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网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张雪松《性命圭旨》只是道家的内丹经书,在目前能够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并不是看好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系 张雪松
《性命圭旨》只是道家的内丹经书,在目前能够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并不是看好书中的原理和练功方法,而是好奇它与四大古典小说《西游记》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学术争议,先有山西的李安纲教授提出有:
“《性命圭旨》是《西游记》文化原型”;
后有江苏的蔡铁鹰教授则提出有:
“《性命圭旨》有资格作《西游记》的原型吗?”
目前国内对《西游记》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阶段,由书中主题的故事性、神化性转化成文化性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西游记》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性”进度,指《西游记》所要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和理论体系。
如果有人说,一部《西游记》,不就是“人见人爱、各有所得、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中外欢迎”的小说吗,那有这么深奥的道理?
问题就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写书本意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相当鲜明的,一个“心”字,猿猴之人心,正如陈元之作“西游记序”所说之心,只是当时没法用现代的哲学观念表述出来。后来,《西游真诠》等书力图加以阐明其中隐含的道理,却无法用一定的理论体系加以论证,再后来,古典小说的通俗性和文学性终于占据主导地位,胡适的“神魔小说”观念征服了广大读者的心。
李安纲教授重新提出《西游记》的文化意义,指出《性命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从《西游记》研究的角度出发,将《西游记》转到了文化性的研究方向,用“文以载道”阐明“《西游记》小说的作者是一个精通佛道儒三教、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金丹大道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所要表现和承载的道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只可惜,李教授虽然从文化的角度论述道义,却又折回到了“道即人文”的思路上去了,缺乏哲理性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遗憾的是,所有的《西游记》学者,竟然没有一个试图去找出并揭示它的原型以致使它的主题隐默而不神。
蔡铁鹰教授从历史学、实证方法的角度,考证《性命圭旨》与《西游记》,两者是八杆子打不到边的事,先是时间的关联:“《性命圭旨》,据书前序言知其刻印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而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见到的《西游记》百回本,即世德堂本刻印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
两者相比,相距23年,把《性命圭旨》说成是《西游记》的原型,显然有极大的漏洞。”
再是强调文化内涵:“《性命圭旨》,虽然标榜是三教合一、演绎佛道,但其实却是一部典型的道书,其所言正是道教全真派的‘内修金丹’之法。
全书分元、亨、利、贞四集,元集搜集了内修金丹说的二十七幅图并加说明,元集中阐述原理;亨集讲炼精化气;利集讲炼气还神;贞集讲炼神还虚,完整的构成了全真道‘金丹大道’的一个修炼系统。”
按照蔡教授的理解,《性命圭旨》应为一部纯粹的道书,从而否认其折射出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意义,否认它与《西游记》的相互联系,更无从谈起隐含在《性命圭旨》的哲学意义。
《性命圭旨》是一本奇书,奇就奇在它与《西游记》一样存在许多共同的迷团,如作者身份之迷、成书时间之迷、原型转化之迷、思想内容之迷、文学体裁之迷等等,这一切,无疑为研究者留下广阔的讨论空间和创意思路,问题是,如何归纳、整理出《性命圭旨》的哲理性,以求与《西游记》的哲理性相对应,则是本文将要论述的主题——《性命圭旨》的哲学考证。哲学考证从两个方向展开,其
一,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意义考证《性命圭旨》的哲理性或《西游记》的哲理性,其
二,先是挖掘出《性命圭旨》或《西游记》中的哲理性,寻找两者相同与不同方面,然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意义比较,使其哲理性与哲学意义能够对应。
一、哲学考证
哲学是现代人兴起社会科学中一门专业学科,属于人类所能认识世界思想性的理论知识,当过去一些自然而然的事情,成为必然的时候,就是哲学的任务和考虑,以求达到继往开来的目的。
考证《性命圭旨》,就是用哲学的观点考证出它哲理性,也是本文的目的,但需要给哲学约定几个前提条件:一是本文所指的哲学,专指中国传统哲学,是按照现代哲学学科性质给予的分类规定,在没有成为完全学科意义上的哲学时,把这种哲学现状的表现出来的哲学内容称之为哲学意义;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哲学理论是“天人合一”;三是哲学理论中的哲学结构是“天地人合一”;四是哲学结构中的哲学层次是“天下、国家、人心”。
上面的前提条件只是针对《性命圭旨》的需要列举的,在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标签:圭旨,雪松,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