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先生经典理论深厚,他好学多思,遍览群书,博采众家,善于汲取他人的经验和理论,为我所用。
博采诸家之长
朱良春首先深研经典,然后博通诸家。强调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
朱良春认为不熟读经典,深入钻研,精思敏悟,通过实践,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得其精髓而有所造诣的。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辨证的客观方法,集中体现在四大经典著作中,朱良春对四大经典及部分医学著作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朱良春经典理论基础扎实,有些经典中的条文至今仍能背诵如流。
朱良春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分为四步,强调对于经典著作,一定要精读,读懂、读透。朱良春对金、元、明、清和近代名家之著述,无不博览,从中汲取他人精华,为我所用。如他十分推崇张景岳《类经》,认为斯书彰明经义,很多精粹论述,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他对明代孙一奎所著的《赤水玄珠全集》深为折服,赞赏他学本灵素,又善于融会变通各家之说,在临床上孙氏强调以“明证”为主,于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字,朱良春认为这是既辨病证,又辨病位和层次的辨证要领,执此则“证”自“明”矣;孙氏在学术上不存偏见,对于前人之说,总是择善而从,用其长而去其偏,这种治学方法,非常值得后人学习效法。对朱良春影响较大的还有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许多有效方剂,对朱良春应用于临床也发挥了很好作用。
急性热病先发制病
朱良春对急性热病的治疗,提出了“先发制病”的论点。
“先发制病”是从各种热病独特的个性出发,见微知著,发于机先,采用汗、下、清诸法,从而控制病情发展,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目的。
热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其传变大多由表入里,由卫气到营血,治疗在于早期正确辨证,“截断扭转”,使邪去病缓。
朱良春对通利疗法在温热病的应用尤有体会。
温热病是多种热性病的总称,许多急性传染性热性病都概括在内,也包括了具有卫、气、营、血证,而又不属于急性传染病的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
在《内经》中,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就提得很明白;汉代张仲景其所著《伤寒论》对热性病用六经来归纳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热病治则;金元四大家中刘河间对热病治疗主张辛凉法以表里双解,这是温热病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转折点;明清两朝众多医家对温热病的理论和临床治疗方法又有了推进和发展,特别是吴又可的《温疫论》,提出了一整套治疗瘟疫的理法方药,指出:“瘟疫以祛邪为急,逐邪不拘结粪”,对后世医家治疗瘟疫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良春认为,温热病之应用下法,作用主要是逐邪热,下燥屎,除积滞在于其次。但不能妄用、滥用下法,要下得其时,下得其法,根据缓急虚实斟酌适度,才能发挥下法特有的作用。朱良春认为温邪在气不从外解,必致里结阳明,邪热蕴结,最易化燥伤阴,所以及早应用下法,最为合拍。通下岂止夺实,更重要的是邪热去而阴津存。
通利疗法在于迅速排泄邪热毒素,促使机体早日康复,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这是清热祛邪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邪之在气、在营或在表里之间,只要体质壮实,或无脾虚溏泄之象,或有可下之症,或热极生风,躁狂痉厥者,均可通下逐秽,泄热解毒,选用承气、升降散之类,或于辨证论治之中加用硝黄,达到釜底抽薪之效。既能泄无形之邪热,又能除有形之秽滞,一举数得,诚治本之道。但纯属卫分表证,恶寒较著而热势不甚,或年老体弱、孕妇或妇女经期,则宜慎用。
在解放前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朱良春即将通利疗法用于治疗乙脑、伤寒、肺炎、菌痢等温热病。
乙脑极期,纷纷出现痰浊阻塞气机,蒙蔽心窍,高热稽缠,神昏惊厥,痰鸣如嘶,舌苔厚腻,便秘或便通而不泄泻者,均可使用夺痰定惊散,药后往往一泄而解,痰消神清,热亦下挫。
而朱良春采用聂氏以《寒温条辨》之“升降散”(生大黄、僵蚕、姜黄)为主而制订的“表里和解丹”和“葛苦三黄丹”治疗伤寒、流感等温热病,收效显著,疗程多在3~10天之间,剂量小,服用方便,无副作用。
在肺炎的治疗中,于辨证论治方药中加用大黄,肠腑疏通,上焦壅遏邪热,痰浊自有出路,且大黄有多种成分,能抑制细菌生长。凡痢疾初起,因宿有积滞,里热较甚,通利疗法的应用更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常用生熟大黄为主药的“痢泻散”治疗痢疾及泄泻,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奏效显著,可以推广应用。
在中医诊法上的创见
朱良春认为,中医学有许多理论、方法是前人摸索出来的。如何进一步探索新规律,更好地提高辨证察病的水平,是当代中医的职责。朱良春躬身实践,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加以提高升华,颇多创见。
朱良春以“肝开窍于目”为理论基础,同时又受到《本草纲目》秦艽条下引崔元亮《海上方》用秦艽治黄疸,述其症状“目有赤脉”的启示,而认识到肝脏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眼睛观察。
朱良春曾系统地观察肝炎病人眼底血管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随着肝炎病情的加剧、好转或恢复,眼血管的色泽、扩张、弯曲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凡肝炎患者,其球结膜血管不仅充血,而且还有如锯齿状的弯曲出现,病症向愈的患者,眼血管变化亦随之消失。
又如朱良春根据《灵枢五色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之启示,认为子处不仅指子宫,且包括男性生殖系统,创“观人中的色泽与同身寸长度之差距”来诊察男女生殖系统病变的方法,并经300例临床观察,发现正常人“人中”长度与中指同身寸基本相等。
凡是不相等的,无论男女生殖系统均有病变,且差距越大,症状亦愈明显。
“人中”短于同身寸者较为多见,在男子往往有阳痿、早泄、不育、不射精、子痈、狐疝等病,在女子则有经、带、胎、产诸多病变;“人中”长于同身寸者常为子宫下垂;若兼人中沟深者,常为子宫后位;浅者多为前倾;宽阔者多为子宫肌瘤。
人中部位的色泽亦有诊断价值,凡色黧黑者,多为肾阳亏虚;色青者多见腹痛有寒;色赤者内有郁热。
“人中”诊法包括其颜色诊及人中与中指同身寸之差距,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朱良春,热病,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