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读苏东坡的《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读苏东坡的《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2023-06-01 02:16:08 编辑:join 浏览量:596

读苏东坡的《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 游金山寺 》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冷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首古诗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十一月,苏轼赴杭州途中,经过镇江游览金山寺时所作。金山寺,原名泽心寺,宋时改名龙游寺,俗称全山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上。金山古为大江环绕,上面除了寺院外,还有中冷泉、朝阳洞、金玉岩、天根岛诸名胜,楼阁壮丽,草木葱郁,为江南有名胜地。

以前人们来此游览赋诗,多极意着题,描绘山中胜景。而苏轼却神思独远,另辟蹊径,借游览而抒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宦游的厌倦。诗的起首二句是借来自故乡的江水生情,以作为入题之语。苏轼的家乡眉山靠近恨江,恨江是长江的支流,古人认为是长江的源头。作者于嘉祐四年入京候官是沿恨江、长江出蜀的;这次又因反对新法外任杭州通判而路经近海的镇江。

一旦他面对来自故乡的滔滔江水,见到这阔别多年的家乡景物,一种遇制不住的思乡念头顿时闪进他的心扉,他从长江的入海不回暗伤自己宦游不归,于是吟出了这两句诗。施补华说:“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确是游金山寺发端,确是东坡游金山寺发端,他人抄袭不得。盖东坡家眉州近江,故曰‘江初发源’;金山在镇江,下此即海,故曰‘送江入海’。”(《岘佣说诗》)汪师韩说:“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

“闻道”二句写潮涨潮落,借以烘托气氛。金山的潮水是很有名的,但苏轼来此时值冬季,不是潮汛季节。虽然传闻中涨潮时潮头汹涌,江水澎湃,十分壮观,但这种景象已不可见,只有沙岸上留有涨潮的痕迹,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惋惜和怅惘。这里关于潮落的描写虽不能肯定是指人生的低潮阶段,但确实烘托出一种迷惘的气氛。接着诗人由中冷南畔那巨大而突无(wu)不平的江石生发联想,想到千万年来长江波涛在江石上大起大落的情景。

“中冷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这二句概括时空,不仅画面波澜壮阔,而且气象幽远旷渺,其中寄寓着很深沉的感慨。这巨大而不平的江石,它不仅经历了无数次长江波涛的涨落,也经历了日月移易、世事变迁、人世沧桑。它如同一位无声的历史见证人,冷峻地审视着人世间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历代那些宦海沉浮的人。

面对这“古来出没随涛波”的巨石,仕途失意的诗人瞻前想后,自然会百感交集,神思飘忽,心绪茫茫。“试登”二句转写乡愁。诗人由潮涨潮落、江石随涛波出没,想到历代宦海沉浮、自己仕途坎坷,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然而当他登高远眺,却被一片青山遮断视线,这便使他的乡愁更加深沉了。以上八句写作者白天游金山寺所见所感,其中“试登”二句回应首联,并照应篇末有田不归,在结构和命意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羁愁”四句写黄昏时景色。“羁愁”承望乡国而来,是当时的真实心境。“山僧苦留春落日”,正说明作者为羁愁所困扰,心绪茫茫,对眼前胜景无心观赏。“微风”二句写江心晚景。诗人虽无心观赏胜景,但无奈山僧苦苦挽留,终是盛情难却,最后不但观赏了傍晚落日,而且吟出了一联精工富丽的写景名句:广阔的江面,微风拂来,水波细密如同轮皮上细细的皱纹;万里长空,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像赤红的鱼尾色。

这两句不仅色彩绚烂,境界壮美,而且写出了江天景物的空旷幽静,是诗人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此奇景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是时”以下写夜景,诗人大概被江心奇丽的景色吸引住了。他留连光景,遐思邈邈,不知不觉中月起月落,己至二更时分。这时只见天黑沉沉的,忽然大江中心燃起了一把炬火,那东西非常明亮,光焰照亮了金山,把歇息在巢里的乌鸦也惊动了。

这时诗人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惆怅,他归卧僧舍,对江心那非人非鬼的炬火百思不得其解。这一段“是时江上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二句,既交待时间背景,也是为江心炬火的出现作铺热和渲染,因为满天深黑预示将有不寻常的事物出现。“江心”四句作者自注谓:“是时所见如此。”炬火,本指点燃的火把,这里其实是指山林水泽在月黑之夜闪现的野火,这种特异现象古人称为“阴火”,如唐法振《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诗:“明珠漂断岸,阴火映中流。”苏轼看到的肯定就是这种东西。

诗人由于对产生这种阴火的原因不了解,加上心事重重,于是心起疑虑。“江心”四句虽说是实见之景,但诗人通过意象的捕捉,通过声音色彩的组合,把看到的现实和由此产生的幻觉结合起来,描绘出一种迷离忧惚、虚无缥缈的神秘境界。这种奇幻的境界正是由于诗人殷切的思乡之念而产生的。

“江山”四句写自己决心辞官归隐。作者对江心炬火闪现一事思之既久,忽然悟出,原来这是来自故乡的江水之神给自己的遗示,因为江山如此美好,自己却不辞官归去,所以江神呈现怪异吓自己。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幻想,这种幻想主观色彩极浓,其中有相当大的假托成份,是要借此来渲染对宦游的厌倦和乡思的深切。

既然江神示谴,最后诗人便向江神道歉告罪,并且指着江水发誓:我这是不得己啊,如果有田可耕,我一定辞官归隐!这里实际也反映出作者从仕与归隐的矛盾心理。最后四句点明题旨,收束全篇,而与中间一段衔接巧妙,过渡自然。

纪昀说:“结处将无作有,两层搭为一片,归结完密之极,亦巧便之极,设非如此挽合,中一段如何消纳。”(《纪批苏诗》卷七)施补华说:“收处‘江山如此’四句,尤见跌宕。”这首古诗波澜壮阔,变化多端,气势纵横,想象丰富,语言奔畅,而且结构巧妙,首尾呼应,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是苏载七言古诗的代表作。

标签:宦游,直送江,金山寺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9757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