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汉剧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等地的地方戏曲,以二黄和西皮唱腔为主

汉剧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等地的地方戏曲,以二黄和西皮唱腔为主

2023-05-27 20:16:57 编辑:join 浏览量:627

汉剧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等地的地方戏曲,以二黄和西皮唱腔为主

广东汉剧表演剧照

汉剧,曾被称为“楚调”“汉调”,俗称“二黄”,是以湖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的一种地方戏曲。汉剧起源于明末清初,到了清朝中期,已趋于成熟。汉剧以二黄和西皮为主。二黄腔来自安徽,主要经汉调艺人创造和发展而形成;西皮则是西北的梆子腔流传到湖北襄阳一带后,经当地人们的不断改进,加以变化而成。大约在清朝中期,湖北本地的人们,将二黄、西皮两种唱腔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被称为“皮黄”的新的声腔系统。

汉剧《宇宙锋》表演剧照

人们根据湖北当地流行地区,将汉剧划为襄河派、府河派、荆河派、汉河派四个流派。四个流派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了汉剧的发展。自清咸丰后,因外敌的人侵,中华民族陷人了空前的灾难,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温饱和生命安全尚且难保,戏曲艺术更是一度衰落。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四个流派的名演员、名教师聚集于汉口,开办了三届科班,培养出了一批知名演员。民国初年,又有陈国新、张鉴堂等在;满春茶园相继开办了三届科班,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其中以吴天保最为出名。此时的汉剧广泛地与其他剧种交流学习,使自身艺术得到了改进和发展。

广东汉剧《徐九经升官记》表演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汉剧在湖北蓬勃发展起来,全省建立起了二十多个专业的汉剧剧团。音乐与唱腔汉剧唱腔以二黄、西皮为主,兼有歌腔、昆曲,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在长期的传唱中,西皮、二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如襄阳调,唱腔近似小调,可与西皮连接演唱。汉剧的伴奏分为文。武场。文场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月琴、三弦这“三;大件“,另有笛子、扬琴、二胡、唢呐、琵琶等为辅。

武场伴奏乐器:马锣

武场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钹、板、鼓、锣、小锣及马锣等。文场伴奏讲究音色秀丽,托腔丰满贴切。武场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串打”很有特色,配以马锣,节奏鲜明,气氛强烈,常用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有很好的效果。角色行当汉剧的角色共有十大行当:一末(老生)二净(大花脸)三生(大红脸)。四旦(正旦、青衣旦)五丑(各类丑角)、六外(二红脸)、七小(文、武小生)八贴(武旦、花旦)、九夫(老旦)。

梅兰芳、余洪元、金少山合影旧照

一未为老年生角,多扮演年老的帝王、宰相、学士、高官、贤士、义仆等正面人物。最著名的末角是余洪元,他的唱腔深沉苍劲,醇厚优美,被誉为“余派”唱腔,将末角艺术推向高峰。他在《兴汉图》《白帝城》中饰演的刘备,表演雍容华贵,唱腔醇厚深沉,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此外,颇负盛名的末角还有任天全、蔡炳南、胡双喜、刘炳南、魏平原、胡桂林、余春衡等。

《大保国》表演剧照

二净为唱功花脸,剧中多饰演谏臣名将,如《大保国》中徐延昭、《白良关》中的尉迟恭、《下河东》中的赵匡胤等。此外,也扮演奸雄暴君,如《雁门关》中的潘仁美、《捉放曹》中的曹操、《毒胞兄》中的杨广等。比较出名的净角有罗敢生、郑万年、余洪奎、朱洪寿等。三生为中年生角,多扮演慷慨激昂、忠诚耿直的正面人物,如《文昭关》中的伍子胥、《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法门寺》中的赵廉等。知名生角有吴天保等。

《下河东》赵匡胤唱段剧照

四旦多饰演端庄凝重、娟秀大方的大家闺秀、中年妇女、皇后王妃和贞女烈妇,如《二度梅》中的陈杏元、《大保国》中的李艳妃、《二王图》中的贺后等。知名旦角有李彩云、刘顺娥、陈伯华、邓云凤、钱华等,其中以陈伯华成就最为突出。另外,五丑能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六外为重做功的生角;七小包括文、武小生;八贴为花旦和武且,多扮年轻少女及风骚泼辣的少妇;九夫为老旦,扮老年妇女;十杂为做功花脸。

标签:二黄,西皮,汉剧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9164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