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芽生菌病

芽生菌病

2023-08-08 18:08:55 编辑:join 浏览量:571

芽生菌病

芽生菌病(Blastomycosis)又称北美芽生菌病,是皮炎芽生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原发感染部位常为肺部,可播散至其他组织和器官尤其是皮肤和骨髓等。患者可出现发热、胸痛、皮肤损害等不适症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Blastomycosis

北美芽生菌病、皮炎芽生菌病

感染性疾病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该病是感染所致,与遗传无关。

感染性疾病科

皮肤,肺脏

发热、胸痛、皮肤损害

皮炎芽生菌感染

真菌培养、血清学检查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注意避免接触其他健康人群,以免发生传染。

皮肤芽生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1、原发性皮肤芽生菌病好发于暴露部位,如手足和头面部,多由外伤接种感染。2、继发性皮肤芽生菌病70%以上由肺部感染随血液播散引起,或患者含菌痰液自我接种引起,或身体其他部位病灶播散至皮肤,好发于面部、上肢、颈部和头皮。

已经发病的患者、带菌的携带者、被污染的物品等均有可能是其传染源。

主要是通过接触患者、携带者、本菌污染物而进行传播。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中国较为少见。

国内尚无确切的死亡率数据参考。

该病任何年龄均可能发病,无特殊的发病人群。

该病主要流行于北美洲。

芽生菌为土壤腐生菌,但不易从土壤中分离出来。感染为外源性,多因肺部吸入孢子引起。皮炎芽生菌的分生孢子经肺部吸入机体后由各种吞噬细胞所吞噬,小部分存活的分生孢子迅速转化为酵母样,对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增强,从而感染机体。部分病例病原菌可经血液播散,导致皮肤、骨髓感染。

芽生菌可累及患者多个部位,累及的部位不同,症状也会有所差异。可出现胸痛、咳嗽、发热、关节疼痛、皮肤损害、尿液异常等多种临床表现。

1、肺芽生菌病由吸入真菌孢子而引起,症状似肺结核或肺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可有咳嗽、胸痛、低热等症状。急性感染的患者表现为突发的发热、寒战、胸痛、关节痛、肌肉酸痛等。早期多为干咳,后期可有脓痰。部分病例可自愈。大多数患者为慢性感染,临床表现类似结核或其他真菌感染或肿瘤,如发热、体重减轻、慢性咳嗽、咯血等。2、皮肤芽生菌病是最为常见的芽生菌肺外感染。皮损主要有两种类型:疣状和溃疡。疣状皮损最为常见,为灰色至紫色、色泽边界清楚的、类似鳞状细胞癌样的皮损,皮损边缘可有脓肿形成,脓液易查到菌丝。溃疡表现为边界清楚、边缘高起的溃疡,易出血,可形成窦道。病变缓慢地向四周扩展,中央有退行倾向或形成萎缩性瘢痕,其上又可有新的皮损发生。局部淋巴结常不肿大。自觉症状轻微,间有低热。皮损内病原菌较少,不易检见。3、芽生菌性骨髓炎占所有芽生菌感染的1/4,所有骨骼均可累及,常见为脊柱、骨盆、颅骨、肋骨等。活检可见肉芽肿形成、化脓性病变以及坏死等。患者通常伴有局部软组织的脓肿和窦道形成。4、泌尿生殖道芽生菌病10%~30%的芽生菌病患者可累及到泌尿生殖道,主要侵犯前列腺和附睾。主要表现为排尿不畅、前列腺肿胀疼痛以及脓尿等。尿液真菌培养可见芽生菌生长。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病率低,通常表现为脓肿和脑膜炎。诊断和治疗一般均需外科的介入。

感染可累及患者机体多个部位,芽生菌病可并发骨膜炎和化脓性关节炎、脑脓肿和脑膜炎等。

1、患者起病急骤。2、出现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等。3、出现其他危急情况。以上建议及时拨打120或送急诊科。

1、皮肤出现损害。2、患者出现低热、胸痛、咳嗽等不适。3、患者出现呼吸不畅等。4、患者有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不适。5、出现其他不适症状。以上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出现不适且病情平稳的患者可在感染科就医咨询。起病急骤、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在急诊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2、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建议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此次就医有哪些不适?2、不适症状持续多久了?有什么规律吗?3、平时的生活习惯怎么样?饮食、卫生等如何?4、近期是否发生过感染?5、以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6、此次是复发吗?7、之前采取过什么治疗?吃过什么药?8、最近都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类似的患者吗?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2、我病情严重吗?3、需要采取什么治疗?能否治愈?4、需要采取什么检查?我该如何配合?5、药物治疗有效吗?可以用什么药?有哪些注意的?6、日常生活中我可以做些什么来促进疾病的恢复?

医生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首先会对其全身进行仔细的评估,判断病情的一般的情况。同时进行血液、菌落培养等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以便于指导后续的相关治疗。

医生会对患者皮肤、肺部等相关部位进行仔细的检查,还会测量患者的体温评估是否有发热。

1、血清学试验用于诊断疗效评估和疾病预后的判断。多采用补体结合试验。2、直接检查取脓液、痰、尿、脑脊液、皮损边缘刮取物等加10%KOH液,镜下见单个厚壁8~15μm直径的球形孢子,出单芽,芽颈宽,具特征性。无菌丝形成。3、菌落培养取标本接种于沙氏琼脂置室温或脑心浸膏血琼脂中,37℃中至少培养4周。芽生菌为双相菌,菌落生长慢。室温时呈真菌相,菌落为白色棉花样,镜检见菌丝和小分生孢子。37℃培养为酵母相,菌落呈奶油色或棕色,镜检有芽颈宽的芽胞。

X线检查:肺部感染的患者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病变累及骨骼时可见溶骨性改变。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上皮细胞样肉芽肿或慢性化脓性坏死及纤维化,可见具有特征性的宽基出芽、厚壁、双折光的原型酵母型菌体,PAS染色阳性。

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病变累及骨骼时可见溶骨性改变。

医生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结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等检查可做出诊断。还会与可疑的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

1、肺部疾病芽生菌病应与结核、肺脓肿及其他肺部感染、矽肺等鉴别。临床医生通过相应的影像和实验室检查可帮助鉴别。2、骨及骨髓疾病芽生菌病应与骨膜炎、骨髓炎等鉴别。医生通过实验室真菌培养即可明确鉴别。3、其他真菌病应与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孢子丝菌病、念珠菌病及其他一些相关疾病相鉴别。发现特征性芽颈宽的孢子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也可先用两性霉素B,病情稳定后改为伊曲康唑维持。病灶局限的患者可以切除,如有脓肿应切开引流。

1、两性霉素B为首选药物,适用于危及生命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2、唑类药物适用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如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等。

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呋喃西林、高锰酸钾

外科手术适用于大的脓肿引流或脓胸引流,修补支气管胸膜瘘及骨髓炎坏死组织的清除。病灶局限的患者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术切除。

存在皮肤损害者,局部可先用清洁剂,如0.02%呋喃西林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并除结痂,再外用抗生素软膏。

芽生菌病治疗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具体的治疗周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累及部位以及患者的个人体质、医院的医疗水平来综合而定。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芽生菌病一般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能预后不佳,如肺芽生菌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大量胸腔积液时预后差。

感染可累及患者全身多个部位,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部分患者有自愈的可能,随着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及皮肤表皮的排除作用,可能会自愈。但一般建议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以免病情进展。

芽生菌病可通过药物治疗等方式实现治愈。

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治愈。

良好的日常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适,还对促进疾病的好转及恢复有积极意义。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用药,做好个人卫生。

有皮肤损害表现的患者会担心影响外表,其他不适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属要与患者多沟通,真诚交流,关心患者,帮助消除心理负担,增加治疗的信心。

日常生活中患者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部分患者可能会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注意保持创口卫生的清洁,以免发生其他的感染。

1、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治疗期间做好隔离,家属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时需戴手套。每天定时用消毒湿巾擦拭消毒患者的物品。2、皮肤破溃处使用无菌敷料保护,每天换药,保持无菌敷料干燥、清洁,避免破溃处皮肤相互摩擦。3、穿宽松柔软的棉质衣裤,保持床单及被褥的干燥整洁。保持皮肤的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身病情的变化,如有呼吸不畅等危急情况要及时就医。

患者出院后遵医嘱需继续用药,因治疗时间长,需要定期复查,由专业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建议患者进食易消化、高纤维素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养成良好进食习惯,定时定量。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戒酒戒烟。

芽生菌病是一种由吸入皮炎芽生菌孢子引起的疾病,进入多发病地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佩戴防护口罩,在接触病患后应注意手消毒,不直接饮用生水。另外,还可通过增加运动、增加维生素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有效降低芽生菌的感染率。

无相关疫苗

标签:生菌病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20892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