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变量
首先,定义产业结构。采用行业增加值份额va_share,衡量该行业在国民经济整体中的相对大小,表示产业结构。行业增加值份额,由该行业增加值除以当年所有行业增加值总额再乘以100计算得到。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行业分类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划分,分类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所以所有行业增加值的总额即是当年全国GDP。采用增加值而不是总产出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指标的原因是:总产出中不仅包括增加值,还包括中间产品投入部分;增加值指的是该行业新增产值部分,能更好地体现本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
本文分别选取供给和需求两大方面的因素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解释因素。供给方面的因素包括生产率、资本劳动比、上游度和进口份额,需求方面的因素包括消费份额、出口份额和资本形成份额。以下逐一解释说明每个变量的选取理由和含义。
2 供给方面的解释变量
生产率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生产率越高的行业,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投入,能产出更多产品。所以,资源会向生产率增长快的行业流动。生产率增加越快的行业,产出规模增速也越快。行业的生产率增长率与行业的增加值份额变化速度之间应当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生产率的衡量,同时采用劳动生产率作为稳健性检验。
文献中有几种常见的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做法:索洛残差法、增长核算法、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段文斌和尹向飞,2009)。本文采用索洛残差法(Solow,1957)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索洛残差法假设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经济增长中不能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所解释的部分,称为技术进步,也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与郭庆旺和贾俊雪(2005)的做法类似,假设资本、劳动和中间投入三种投入要素,用实际增加值表示产出,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其中Y表示实际增加值,K表示实际资本存量,L表示就业人员人数,I表示中间投入。而且,我们假设α1+α2+α3=1。通过估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对数值:

除了生产率之外,资本劳动比代表了行业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也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资本劳动比由实际资本存量除以就业人员人数得到。资本劳动比数值较大的行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数值较小的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国际贸易中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一国的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一国的产业结构应该与本国的要素禀赋相适应(林毅夫和陈斌开,2013)。Ju et al.(2013)建立产业动态模型,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来自于要素禀赋的改变。给定一个行业,资本和劳动力的组合比例反映行业的技术特点。如果一个行业的资本劳动比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说明这个行业在生产要素投入中用资本替代了劳动,可能意味着技术进步。
此外,上游度指标表示一个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表示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产业分工中的位置。本文把上游度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中。依照Antràs et al.(2012)提出的方法计算得到上游度ups,并对上游度取对数。上游度数值越大,表示这个产业的产出中被其他产业使用的比例越大,离最终消费者越远。上游度的对数值的最小值为0,例如,水利、环境和公共管理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在某些年份不使用任何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离消费终端最近。
标签:结构调整,产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