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岁月中款款走来的蒙古族,不仅具有十分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而且其勇猛、彪悍、不拘小节的民族风格,也给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发端于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的古老民族,不仅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大蒙古国,而且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习俗文化。
作为发源于古代建望流域东岸一带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东胡”部落。 这个古老的部落大概存续了1300年左右,据《辞海》介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
东胡与濊貊、肃慎被称为东北三大民族,这其实就是关于蒙古族祖先最早的记载。 作为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的游牧民族,从诞生之日起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逐水草而居”,才是蒙古族最突出的民族标志之一。
这种生存方式虽然在现代社会逐渐淡忘,但却为历史上的蒙古族发展与壮大奠定了重要契机。 也就是说从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开始,蒙古族就参与到了古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并直到现代社会依然活跃于我国东北地区。
在长达2000年的悠悠岁月中,蒙古族从一个备受欺压的弱小民族,经过不断发展终于在13世纪,成为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土地上的霸主。至此开启了长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王朝统治史,并将独具蒙古族特色的习俗文化,推广至整个古代中国的各个角落。
笔者认为从蒙古族诞生一直到现代社会,在大约2000年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民风民俗,不仅蕴含了极其浓郁的历史特色,同时也鉴证了蒙古族从弱小至强大,以及盛极而衰的历史必然规律。
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蒙古族,曾建立过非常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对其民族历史、文化、习俗以及精神传承,都具有无法替代的长足发展,尤其是对其淳朴自然、勇敢强悍的民风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13世纪开始一直到14世纪初,蒙古族在大约100年的时间内,不仅改写了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历史。同时,也为蒙古族由弱小向强大,以及由盛而衰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契机。
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及其历史渊源
在后世人的心目中,蒙古族是一个特别古老又非常强悍的民族。 但事实上在公元十三世纪之前,蒙古族一直都处于匈奴、鲜卑族的压迫之下。作为大约2000年前蒙古诸部落中,隶属于东胡部落中的一个分支,在不断融合及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
蒙古族作为我国历史上比较原始的游牧民族,在刚开始形成之时主要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 平时只能依靠狩猎和草原游牧赖以生存,事实上在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影响之下,使得蒙古族逐渐养成了彪悍的民风以及粗犷的习俗文化。
一、蒙古族发祥地传说
关于蒙古族形成古代史料中有很多不同记载,诞生于十四世纪用波斯文撰写的《史集》,以及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纂的《史记》,都曾记载了一个较为神奇的传说故事。虽然按照现在学者的观点来看,这只是一种过于神化民族精神的虚妄之言。
相传蒙古族受到其他部落残害最后仅剩下一男一女,为了民族能够得以繁衍生息他们结合在一起,并逃到了额尔古纳河附近定居,至此之后二人在此地不断繁衍后代。额尔古纳河流经呼伦贝尔大草原,而这个地方也被蒙古族视为民族发祥地。
《史记》中关于蒙古族发源则记载了另外一个传说,相比较于《史集》中的记载来说更具有说服力。 涅古斯和乞颜氏族是蒙古部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被突厥部落打败几乎被灭族,但幸运的是侥幸存活了两男两女。
他们结伴而行逃窜至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并在此地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经过不断繁衍生息直至公元8世纪,形成了70个分支并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当然《蒙古秘史》和《旧唐书》中,还曾记载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
笔者认为虽然这些传说只是一种托辞而已,但是也可以说明蒙古族在发源过程中的神秘性。据《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这其实才是关于蒙古族发源的可靠说法。因为东胡各部落也曾在蒙古族发源地,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二、蒙古族特色习俗文化形成历史
笔者认为如果要分析蒙古族文化习俗,其实应该以大蒙古国为界限,在这之前蒙古族各部落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 所以基本上都是以原始狩猎、采集,以及放牧为主要生活习俗,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填饱肚子,但也不可否认民族习俗正在逐渐形成。
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并统一蒙古各部之后,蒙古族迎来了历史上的巅峰发展时刻。 作为奠定蒙古族历史地位、以及文化习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大蒙古国建立之后蒙古族迎来了对外扩张,对内积极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直至忽必烈改元更始建立元代之后,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借鉴性的吸收了汉族政治、经济、文化。 这一时期的蒙古族处于满汉杂糅,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大好局面。这其实也为蒙古族文化习俗形成不不,提供了非常必要的历史条件。
如果从文化发展角度来讲,由于蒙古族的发源历史的比较悠久,虽然也形成了具有原始风格的自然崇拜,但是却多以图腾崇拜为特色。比如,大家熟知的狼图腾、鹿图腾、鹰图腾、熊图腾。这些图腾崇拜其实也是蒙古族习俗文化中的一种。
三、艺术习俗
一提起蒙古族很多人除了会想起烤全羊之外,还会对马头琴悠扬的琴声情有独钟。 蒙古族人能歌善舞这是公认的事实,.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蒙古人用勤劳勇敢的人生态度,以及独具草原特色的大智慧,创造出了极其丰富而又宝贵的草原音乐。
每当马头琴响起之时,都会让蒙古人精神振奋,而其他民族也会从马头琴的琴声中,听到蒙古族人或喜或悲的复杂情感。在蒙古族中无论男女老少人人皆会跳舞唱歌,作为蒙古族最为独特的艺术习俗,也为我国艺术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
四、建筑习俗
现在很多人在去内蒙古旅游的时候,都能够看到极具蒙古族风情的蒙古包。《史记》和《汉书》分别对蒙古包有所记载,在古代历史中蒙古包又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的诗句。
但是在蒙古族史书中记载,蒙古包又可以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按照汉语翻译可以得知就是没有窗户的房子。 这种房子具有安装方便、可拆卸等特点,一般都是由质地比较坚固的毛毡、木栅撑杆、等构成。
据历史记载,这种特别具有蒙古族风情的房屋,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并且最先在突降、东胡等部族中流行 。蒙古部落也延续了这种住房特色。作为一种冬暖夏凉、具有防风防沙功能的房子,直到现在社会在蒙古地区依然比较盛行。
五、祭火习俗
对于古代社会中的游牧民族来说,“火”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对于蒙古牧民、猎户来说,他们对“火”更具有崇拜之情。蒙古族人之所以崇拜“火”,其实与祖先崇拜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祭火”习俗分为年祭、月祭两种,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汉族小年,蒙古人会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祭火”仪式。 简单说就是将牛羊肉、酒等投入火中,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获得火神爷的庇佑,并且还可以人畜两旺、五谷丰登。
“月祭”则在每个月的初一、初二举行,祭祀仪式基本上与年祭差不多。 事实上在蒙古族聚居区有很多关于火的禁忌,不能向火中泼水或人杂物,同时也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笔者认为这种习俗就是比较原始的自然崇拜。
六、蒙古族婚俗
在古代社会蒙古族由于并未形成婚礼制度,所以他们的婚姻方式基本上都是“抢婚”。 但是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以及礼仪形成,蒙古人抛弃了最原始的“抢婚”习俗。而是汲取了汉族人的婚俗礼制开始实行“聘婚”。
“聘婚”其实与汉族人所说的“三书六礼”婚姻制度差不多,在公元十三世纪之后“聘婚”在蒙古族中开始流行。 这其实与社会制度和发展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十三世纪之前蒙古族一直都处于奴隶制社会。
但是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蒙古族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大家都知道封建制虽然有其固定的缺陷,但是在婚姻礼俗方面却做得比较完善。所以,当蒙古族人开始实行“聘婚”习俗之后,其实也预示着向文明社会迈进了一大步。
七、蒙古族服饰习俗
相信很多去过蒙古大草原的人,曾看到过身着蒙古传统服饰的蒙古人。蒙古族作为一个有本民族文字和语言的古老民族,在其形成之后服饰文化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向更加具有文化素养的方向发展。
但是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蒙古族服饰文化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旧石器时代。 但是笔者却认为一旦服饰与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就预示着已经拥有了文化特征。很显然蒙古族服饰文化应该是在,东胡时期才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
蒙古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就是长袍、长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长袍都特别肥大。 但是从颜色上来讲多以红、黄、深蓝色为主,这说明蒙古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掌握的染布技术。亦或是与汉族手工业者学习之后,进而形成了独具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染布技术。
一般情况下蒙古族长袍无论男女下摆均不开衩,而在穿长袍的时候腰部还会系着一条红、绿绸缎腰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将肥大的腰身固定住,这样在穿长袍之后才更有利于日常生活。
结 语
蒙古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但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创造出了独具蒙古族特色的灿烂文明。笔者认为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其实也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蒙古族人,也基本上保留了这些比较传统的古老习俗。虽然现在很多蒙古族人已经融入了科技社会,但是很多原汁原味的蒙古族习俗,在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时也都会反复上演。
【参考文献】
张汉武《蒙古族习俗见闻》
郑英德《东胡与蒙古族习俗的相似性——蒙古族探源》
王崇实《元代蒙古族习俗对高丽的影响》
郭小转《从蒙古族习俗及文化心理》
标签:有何,多彩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