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
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
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着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
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标签:杂病论,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