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小舞蹈病

小舞蹈病

2023-07-18 09:56:36 编辑:join 浏览量:537

小舞蹈病

1小舞蹈病的症状

小舞蹈病多发生在5~15岁的儿童或少年,女性居多。通常呈亚急性起病,早期常有不安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随着不自主运动的日趋明显而引起注意。

一、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一)底节症状:表现为突发、急促、不规则、无目的的舞蹈样不自主动作。常起自一侧肢体,然后波及对侧,有肢症状多较下肢重,偶也可限于一侧,不时的出现手指屈伸,翻举旋臂、踢腿屈膝等动作。面肌的不自主动作可见挤眉弄眼、张口吐舌等,犹如作鬼脸。躯干部肌肉可出现突肤挺胸、脊背歪扭等动作。倘影响吞咽、构音及呼吸肌时可致吞咽、构音障碍及呼吸不规则。

以上不自主动作在情绪激动时加剧、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严重者几乎整日不停,影响日常生活和无法行立坐卧。

(二)大脑皮层症状:情绪不稳、易激动,常影响睡眠和休息,严重者可有精神错乱和躁动等。

(三)小脑症状:肌张力明显降低,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动作苯拙,共济失调。

二、全身症状

多数患者在病前或有的在病程中有发热、咽痛、扁桃腺炎、关节疼痛等见风湿症状,心脏受累时可有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和杂音。化验可有血沉增快,抗O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血液某些免疫功能指标异常等阳性发现。

脑脊液压力和成分大多正常。半数患者脑电图显示异常,但多轻微。

2小舞蹈病针灸改善

本病的报道首见于1956年。之后虽陆续有一些临床文章,但多为个案。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则出现于八十年代后期。通过近十年的实践,已经表明针灸对本病有确切的效果。

在方法上,体针为主,头针亦有较好的疗效;在取穴上,多主张用督脉的穴位;在疗效上,病程在半年以内者,痊愈率较高,且远期疗效巩固。

除此之外,针灸对偏侧舞蹈病(又称半舞蹈病),也有较好的效果。

该病多系脑基底节血管损害所致,舞蹈动作以上肢为重,额面与下肢较轻。

关于针刺治疗小舞蹈病的作用机理,可能与针刺对中枢神经和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有关,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大椎、风府、百会、水沟。

配穴:摇头挤眉加风池、太阳;努嘴弄舌配颊车、地仓;上肢配合谷、内关、郄门;下肢配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腹部配中脘。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风府、大椎,应根据患者年龄严格掌握进针深度,风府穴不超过1.5寸,得气即可;大椎穴不超过2寸,宜使针感向上肢或四周传导,如经验不足者,亦只须针至得气。

百会、足三里施补法,其余穴位均以提插加捻转手法,施泻法,以针感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佳。

当症状控制之后,除主穴外,酌情取一个配穴。大椎、风府一般不留针或留针10~15分钟,其它穴位留针60分钟,中间酌情行针1~2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舞蹈症状全部消失,血检正常;显效:痊愈动作基本消失,动作幅度明显减小,血检正常;有效:痊愈动作减少,幅度减小或近期症状好转,但易复发。

共治85例,痊愈74例,显效7例,有效4例,总效率为100%(3,4)。对其中29例治愈者进行随访,3例复发。

头针

(一)取穴

主穴:舞蹈震颤区。

配穴: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穴连线)、枕下旁线(枕部,枕外粗隆下方旁开1寸的垂线,自玉枕达天柱)。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如未见效,可改用配穴顶颞后斜线,如小脑平衡失调加枕下旁线。舞蹈震颤控制区,用28号1.5寸针,与头皮呈30度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以150~200次/分速度捻转,连续捻转3分钟,休息10分钟,重复2次起针。顶颞后斜线从上向下,以1.5寸针连刺3~5针。枕下旁线,可用1.5寸针向下平刺1~1.2寸。根据症状用抽气法(泻法)或进气法(补法)。抽气法的操作为进针得气后迅速将针提到皮下,再刺至原位,反复提插3~5次;要求提针时力猛,插针时力弱。进气法操作则相反。留针2~24小时后出针。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38例,痊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7%[5,6]。

头针加体针

(一)取穴

主穴:舞蹈震颤区、平衡区( 均头穴)

配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太冲、太溪、风池。

(二)治法

主穴均用,根据症情酌加配穴3穴。

针刺方法同前述,每日1次,疗程时间不限,以症状消失为度。

(三)疗效评价

本法用于偏侧舞蹈病,共治11例,经5~16次针刺,均获痊愈。

3小舞蹈病要做哪些检查

1.典型可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抗"o"滴度增高,咽拭子培养检出a型溶血性链球菌;

2.免疫功能检查:igg、igm、iga可增高;

3.神经影像学: ct显示尾状核区低密度灶及水肿。

mri显示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增大, t2信号增强,pet显示纹状体高代谢改变;

4.脑电图(eeg): 非特异性改变(轻度弥漫性慢活动)。

4小舞蹈病日常保健

1、经常锻炼身体,注意卫生,防止链球菌感染。

如已发生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应积极、彻底地进行治疗。

2、舞蹈病发作期间,应卧床休息,床要柔软平整,防止受伤。

3、环境应保持温暖,居室要安静,防潮防湿,避免感受风寒湿等邪气。

如发现双目异动不止、口角抽动等症,应立即在辨证基础上酌用全蝎、地龙、天麻、钩藤、生龙骨等药急煎顿服,或用针刺治疗,防止发生不自主运动。

4、饮食应该营养均衡,以高蛋白饮食为主,多食蔬菜、瘦肉等食品,副食中可加适量姜、辣椒、桂皮类调料,以开胃口,帮助驱散风寒湿邪。不吃生冷、肥腻的食物。

5、患者情绪应该保持平稳,不激动不生气,积极配合治疗。

6、关节游走疼痛的患者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关节游走疼痛的患者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

7、关节怕冷畏寒的患者,宜用胡椒、干姜等温热之品。

8、关节肿胀者宜用茯苓、薏苡仁等食品。

9、关节发热肿胀者一般是湿热之邪交织在一起,宜食黄豆芽、冬瓜、丝瓜等食物。

10、病程较久,体质亏虚的患者应选用黑芝麻、当归、黄芪、羊肉为宜。

11、只是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关节红肿灼热时,不宜进辛辣刺激的食物。

12、处于急性期有关节肿胀的患者,食盐用应比正常人少,因为盐摄入过多会造成水钠潴留,停滞于关节,更会加重关节的肿胀程度。

13、偏热型忌食温燥伤阴食物。

如生姜、大蒜、辣椒、花椒、八角、桂皮、洋葱、荔枝、狗肉 、羊肉、猪肝、猪肚等。

5小舞蹈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诊断

根据起病年龄,典型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肌力减退等症状,诊断并不困难,如有急性风湿病的其他表现(关节炎,扁桃体炎,心脏病,血沉增快等)则诊断更可肯定。

有25%~30%的小舞蹈病患者,既无风湿热的其他证据,又无其他少见的可以引起舞蹈病的原因,这些患者实际上仍属风湿性舞蹈病,不过舞蹈样动作是风湿热的首现症状而已。

鉴别诊断

须注意与其他病因舞蹈病及类似症状疾病鉴别:

1、习惯性痉挛:也称习惯性动作,多见于儿童,无风湿病典型症状,特点是动作刻板式重复,局限于同一个肌肉或肌群,无肌力,肌张力异常及共济失调等。

2、先天性舞蹈病:舞蹈样动作可作为脑瘫的一种表现形式,多在2岁前发病,较小舞蹈病早,常伴智能障碍,震颤和痉挛性瘫痪等。

3、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见于儿童,表现快速,刻板的反复不规则多发性肌肉抽动,常累及头面部,颈肌群和咽喉肌,还有发怪声或吐脏话。

4、Huntington舞蹈病:多见于中年以上,除舞蹈动作,常有遗传史和痴呆,少数儿童期发病者多伴肌强直。

5、扭转痉挛:常见于儿童期,有时扭转痉挛动作较快速可误认为舞蹈样运动,儿童期扭转痉挛常持续存在,无自限性,肢体扭动时肌张力增高,停止时正常。

6、肝豆状核变性:多在青少年时起病,也可表现有舞蹈样不自主动作,但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有铜代谢障碍以及家族遗传史等可资鉴别。

标签:舞蹈病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16376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