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因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因全身性疾病所致,前者较多见。
鼻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儿童、青少年的鼻出血多数或几乎全部发生在该部位。
中、老年患者的不出现多发生在鼻腔后段吴氏鼻-鼻咽静脉丛,亦可为鼻中隔后部动脉出血(90%来自蝶腭动脉)。
1.局部病因
(1)外伤:挖鼻,用力擤鼻,剧烈喷嚏及鼻内用药不当等损伤粘膜血管;鼻腔鼻窦手术及经鼻插管损伤粘膜或血管未及时发现或未妥善处理。鼻外创伤。
(2)鼻腔异物:常见于儿童,多为一侧鼻腔出血或涕血。
(3)炎症:鼻腔鼻窦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
(4)肿瘤: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
(5)其他:鼻中隔偏曲,粘膜糜烂,穿孔;萎缩性鼻炎。
2.全身疾病
(1)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流感,出血热,麻疹,疟疾,伤寒等。多因高热,鼻黏膜剧烈充血,肿胀或干燥。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血管硬化,充血性心衰等。
出血前常有预兆,如头昏,头痛,鼻内血液冲击感等。
(3)血液病:血友病,结缔组织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鼻出血多为双侧性,持续性渗血,可反复发生,常伴身体其他部位出血。
(4)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
(5)内分泌失调:主要见于女性,青春发育期的月经期,绝经期或妊娠期妇女,可能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
(6)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常有家族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多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少数可为反复呕血,黑便,咯血,血尿,月经过多,眼底或颅内出血。
(7)其他:营养障碍或维生素C,P,K或者Ca缺乏。
维生素C,P缺乏会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维生素K与凝血酶原形成有关;Ca为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
中毒:磷,汞,砷,苯等化学物质可破坏造血系统,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致凝血酶原减少。
治疗
一般处理:取坐位或半卧位,尽量勿将血液咽下,以免刺激胃部引起呕吐。休克者,应取平卧低头位,按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
局部处理:用手指捏紧两侧鼻翼,压迫10-15分钟,同时用冷毛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促进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①烧灼法:适用于反复小量出血且明确出血点者。避免同时烧灼鼻中隔两侧对称部和烧灼时间过长,以免引起穿孔。
②填塞法:适用于出血较剧,渗血面较大或者出血部位不明者。
a.前鼻孔填塞可吸收材料,适用于弥漫性,出血量较小的鼻出血。
b.前鼻孔纱条填塞,适用于出血较剧且部位不明确或外伤致鼻黏膜较大撕裂的出血及其他方法无效者。凡士林纱条填塞时间一般24-48小时,如必须延长填塞时间,需辅以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不宜超过3-5天,否则有可能引起局部压迫性坏死和感染。
c.后鼻孔填塞:前鼻孔纱条填塞未能奏效者,可采用此法。填塞留置期间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填塞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5-6天。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能否耐受。
d.鼻腔或鼻咽部气囊或水囊压迫
③血管结扎法
④血管栓塞法
全身治疗
标签: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