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据统计18~79岁的人中约有30%因头晕而就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头晕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头晕(眩晕)症状具有主观性和非特异性的特点,患者主观感觉表达不
一,医生很难获得客观、有价值的信息。其病因可能涉及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普通内科、骨科、老年科等多学科。
引起头晕/眩晕的疾病种类繁多,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多从本专业的角度考虑诊断路径,耳鼻喉科医师自然地关注内耳,神经科/内科医师常考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后循环缺血,而骨科医师首先要排除颈椎病。
基于非循证证据的传统观念认为,头晕(眩晕)的主要病因为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国外大量关于头晕(眩晕)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上述两种疾病并不是头晕(眩晕)的主要病因。
头晕的疾病分类一般为非前庭系统疾病性头晕和前庭系统疾病性头晕两大类:非前庭系统疾病性头晕主要指由内科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血压高低、心率失常)、血液疾病(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环境变化(高温、酷暑、严寒或高海拔等)、活动过度(久立、过劳等)、头部轻微外伤后综合征、视觉疲劳及眼部疾病(如重症肌无力、青光眼等)、五官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及药物不良反应或中毒等引起。
此外,还包括心因性头晕,如抑郁、焦虑、轻躁狂状态、强迫症等。前庭系统疾病性头晕主要与前庭系统的功能有关,涉及患者的体位和运动知觉、眼球运动控制、姿势、步态和空间定位等。在眩晕和平衡障碍的各种原因中,外周前庭综合症,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和急性单侧前庭病等,已是众所周知,且大多可获正确诊断。
然而,对于那些可表现出相似症状和体征的中枢前庭系统疾病而言,其诊断常常更具挑战性。
头晕可以分为头昏、眩晕、失平衡与晕厥前状态四种情况,其中头晕是总称,眩晕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头昏可能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生理性的,例如长时间的工作、睡眠不足,这些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来进行改善与与纠正。而眩晕大多是病理性的,且患者伴有明显的症状,例如多汗、呕吐、血压升高,甚至出现共济失调等严重症状。
尽管头晕和眩晕症状常见,但对于头晕和眩晕的病因诊断却常常走偏或陷入误区。不少医生对其诊断比较“困惑”、“模糊”或“随意”。
所谓“困惑”是指由于患者对头晕相关症候表述不清,或问诊者缺乏头晕相关诊断经验而难以确诊;
所谓“模糊”是指临床医生不能进行细致病因分析与思考,干脆就以症状冠名,用“头晕”二字诊断,对症“下药”;
所谓“随意”是指临床医生对于“病因不清”的头晕常常随意地以“脑供血不足”、“颈性头晕”来诊断。比如,当某个患者主诉头部活动时出现头晕或眩晕,有的外科医师可能仅仅根据颈椎X线片示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就考虑为颈性头晕/眩晕;有的内科医生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某支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就考虑为动脉狭窄或痉挛所致;有的笼统地诊断梅尼埃病或前庭周围性眩晕。头昏是指阵发性或持续性的大脑头昏头沉、不清晰感,可有头胀、头部发紧感等。
头昏症候有时属于生理过程,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如长时间加班、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若适时调整可以纠正。高血压、精神因素等是头昏常见原因。眩晕是患者主体对静态的客体或自身位置产生运动错觉的感受,多为病理生理现象,表现为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也可有摇摆不稳、坠落感等;如梅尼埃病、前庭病变、耳石症、前庭性偏头痛、脑干病变等常出现眩晕。眩晕时多数患者不敢睁眼,常伴恶心,严重者有呕吐、多汗、血压升高等表现,有的可伴眼震、共济失调等体征。晕厥前状态是指晕厥前发生的头昏沉、眼前发黑、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一般出现在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调节障碍的患者。失平衡是指活动中有站立不稳或运动不稳的头晕症候,帕金森病、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等常有此表现。对于患者而言,头晕时可以是头昏、眩晕或平衡不稳症候的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
有学者认为把头晕与眩晕绝对分开是不符合实际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患者临床诊断中,需要对以眩晕为发病表现,但体征不显著的恶性眩晕患者增加关注力度,这类患者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常常会诱发脑梗死的出现,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欢迎转发,让更多人的人了解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或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或参考文献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我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标签:头晕,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