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弟子”指的是亮州圣贤人的学生。
《弟子规》是一部蒙学经典,所谓“弟子”,不是一般的意义,而是指要做圣贤弟子,而“规”则是“夫”、“见”二字的合体,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识。
“弟子”之称源于孔子,因为孔子有弟子三千,后人尤其是尊崇儒家的、学习儒家的人,传习了这个说法,把自己所教的学生都统称为“弟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弟子规》。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的主题思想
《弟子规》开篇的“首孝悌”就强调了孝的地位和重要性。敬陪蔽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之所以能立于天地之间,是因为底下有根,根就是自己的父母,能不忘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才能对他人以及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对父母的关怀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在生活上要关心父母,每天早晚向父母请乱仔安。“出必告,反必面”,不论是外出还是回来,都要告知父母,不让父母为孩子担心。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的需要,让他们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快乐。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养父母之心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让父母操心。要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让父母因自己的德行而骄傲:要勤勉工作,报效社会,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豪。“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要立即应答,不可怠慢;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去做,不可偷懒。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弟子规
标签:弟子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