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说明
【药材名称】: 葫芦茶
【别名】: 牛虫草、迫颈草、百劳舌(《广西中兽医药植》),金剑草、螳螂草(《泉州本草》),田刀柄、钊板茶、咸鱼草(《岭南草药志》),麻草、鲮鲤舌(《闽东本草》),土豆、地马庄(《贵州草药》),龙舌癀(《福建中草药》)。
【英文名称】: Herba Tadehagi Triquetri。
【汉语拼音】: hulucha
【成份】: 叶中含鞣质7.1~8.6%,二氧化硅0.5~2.32%,氧化钾1.3~3.0%。
【加工采集】: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除去粗枝,晒干。
【药材鉴别】: 干燥全草,茎多已折断,长约30厘米,粗约0.5厘米。
老茎红褐色,细茎红棕色,三角状,棱上被粗毛。叶片红棕色,革质,叶柄具翅,与叶片相连。气香,味微甘。以叶多、干燥、色青带红、无粗梗者为佳。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药理作用】: 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消滞,杀虫。治感冒,咽痛,肺病咳血,肠炎,痢疾,黄疸,风湿关节痛,钩虫病,妊娠呕吐,小儿疳积,疮疥。
①《生草药性备要》:"消食杀虫,治小儿五疳,作茶饮。"
②《本草求原》:"退黄疸。"
③《岭南采药录》:"疮久有虫,敷之。解热毒,去疳积。""治劳伤吐血。"
④《南宁市药物志》:"杀虫,清热,止渴。治疝气,疳积。煎水洗疮疥,止痕痒。"
⑤《岭南草药志》:"消暑,清热,利尿。"
⑥《闽东本草》:"解肌达表,健脾开胃,润肺生津,强筋骨,除风湿。"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暑,利水消滞,杀虫防腐。制茶用于感冒发烧、咽喉肿痛,预防中暑;煎水治肾炎水肿,黄疸型肝炎,肠炎腹泻。"
【性味】: 苦涩,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涩,性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涩微甘。"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苦,微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5两。
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禁忌】: 尚不明确。
【归经】: 肺;肝;膀胱经
【备注】: (1)民间腌制咸鱼、肉类,放入本品,可防蝇蛆。
【植物形态】: 葫芦茶半灌木,高1米左右,直立、分枝。枝四棱,棱上被粗毛,后变秃净。
单叶,互生,卵状矩圆形、矩圆形至披针形,长6~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浑圆,上面秃净,下面主脉上被毛;叶柄长1~3厘米,有阔翅,翅宽4~8毫米,与叶同质;有小托叶2枚,披针形,长可达15毫米,有线条,脱落。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5~30厘米;苞片小,锥尖状;花多数,淡紫色,长约5毫米;萼阔钟形,长约3毫米,下面裂齿线形;花冠蝶形,旗瓣圆形,先端微凹,翼瓣贴生于龙骨瓣;雄蕊10,2体;雌蕊
1,花柱内弯。荚果长约2~5厘米,有荚节5~8个,秃净或被毛,荚节近四方形。花期7月。
果期8~10月。生于荒坡、低丘陵地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本植物的根(葫芦茶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临床应用】: 治疗钩虫病取葫芦茶全草半斤(干品),加水800毫升,文火煎至250毫升。分两次于早晚空腹时服。
治疗276例,治愈(服药1剂,10天后大便镜检虫卵阴转)183例,无效93例。副作用少,仅个别病例有恶心、呕吐现象。
【用药部位】: 为豆科植物葫芦茶的全草。
【来自何书】: 《生草药性备要》
标签:葫芦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