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历史悠久。距今七千年至四千年之间,生活在淄博地区的远古先民在劳动、生息、繁衍中创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写了新石器文化的篇章。数千年来,淄博地区属郡、属国、属州、属府、属道,历代迭次交易,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行政建置,仅有隶属于不同郡、府、州的县,其中较完整的有临淄、淄川、桓台和博山。
临淄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县,为齐郡郡治。
张店原为昌国县,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县,隶齐郡。
高青原为狄县,秦置,隶临淄郡(齐郡)。
淄川始称般阳县,于西汉初年置县,隶济南郡。
桓台始称新城县,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置县,隶济南路总管府。
博山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县,隶青州府。
古代临淄
太古时期,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
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部落聚居在此地。
临淄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故墟。
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荝氏族部落居住。
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蒲姑氏居住。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后齐献公因都城紧临淄水改称临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推行郡县制,天下设三十六郡;置临淄县,属齐郡,郡治临淄。
前203年,楚汉之争中,韩信破齐,踞临淄;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西汉沿用秦制,仍置临淄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再建诸侯王国;高祖封其子刘肥为齐王,衍嗣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十余位齐王,先后皆治临淄。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因临淄境内多齐王陵墓,改临淄县为齐陵县,属青州济南郡;临淄为济南郡郡治、齐陵县县治所在地。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刘秀灭王莽,又改称临淄;临淄再为汉朝齐国都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之子曹植封临淄侯。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西晋时,临淄县属青州齐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
永嘉五年(311年),广县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临淄。
东晋灭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守广固城;399年,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广固首邑,设都尹。
南北朝时,先是侨置各州郡县,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惟存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溡水县,二县均属青州。
大业元年(605年),溡水县并入临淄县,属北海郡。
唐时,临淄为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属邑,后改隶平卢道;唐玄宗李隆基早年曾被武则天封为临淄王。
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
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
金时,临淄县属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临淄。
元至元三年(1266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
至元十五年(1278年),复置临淄县,属益都路。
明、清时,临淄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古代淄川
淄博淄川之地,夏、商为青州之域,周属齐国,秦属齐郡,建城于西汉之前。
西汉初置般阳县。
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年)改称贝丘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淄州,治贝丘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淄川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淄州,仍治淄川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淄博、邹平及博兴部分地区。
天宝元年(742年)改置为淄川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淄州。
北宋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
元中统五年(1264年)升为淄州路,仍治淄川城。
至元二年(1265年)改称淄莱路。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改称般阳府路。
明初设般阳府,治所在淄川城。
洪武九年(1376年)升淄川县为淄川州,洪武十年(1377年)又改为淄川县,属济南府。
清沿明制。
标签:淄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