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问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为什么这么像?是化用的吗?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为什么这么像?是化用的吗?

2023-07-02 06:07:59 编辑:join 浏览量:609

两首诗是不存在化用的,只是用词有些相似,表达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自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

应该不是化用,二者之间相差40年,应该是两位伟大的诗人心有灵犀,也或者有点杜甫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但二者都是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特别像,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年轻时所做,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年矢志是做做,但所表达的意境却完全相反,一个开阔,一个苍凉。

1、《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

应该是不存在化用的,只是用词有些相似,表达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纯属巧合。

两位诗人是同属一个时期的,虽然有较大的年龄差距,而且他们还是好友。

出处: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释义: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

两句如此相像只是偶然,因为这两句诗分别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及诗人当时的境遇也不相同,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也不相同,且两者相隔四十年,因而不是化用。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岸的原野与天际的稀星互成动势,原野因星垂而寥阔,稀星因野阔而低垂.星垂,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星低;月涌,月随波涌,目随浪走,大江奔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和杜甫停舟细视不同,李白这里是飞舟瞥视,因此,才有一种自由奔放,神...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在25岁(725年)出蜀漫游时所作,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的眼中一点一点的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标签:平野阔,化用,山随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nswer/14023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