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①西汉置,属高密国。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东北。东汉省。
②西魏废帝元年(552)改永乐县置,属魏昌郡。治所在今陕西石泉县南一里。《寰宇记》卷141金州石泉县:“以县北石泉为名。”北周保定三年(563)迁今石泉县,属金州。隋属西城郡。唐属金州,圣历元年(698)改武安县,神龙初复改石泉县,大历六年(771)省入汉阴县。永贞元年(805)复置石泉县。元省。明洪武三年(1370)复置,属兴安州。清属兴安府。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③唐贞观八年(634)置,属茂州。治所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治城羌族乡。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川卷下:石泉县“城南一里有甘泉,上刻‘甘泉’二字,从石窍出,县以得名”。天宝初属通化郡,乾元初属茂州。北宋熙宁九年(1076)改属绵州,政和七年(1117)为石泉军治。南宋宝祐中移军治龙安县。元属安州。明初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属龙安府。1914年改为北川县。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北。属高密国。东汉初废。(2)古旧县名。唐贞观八年(634年)置,治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西石泉。属茂州。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于县置石泉军,宣和三年(1121年)省军,县属绵州,七年复置军。南宋宝祐后移军治龙安县,县属石泉军。元属安州。明洪武中改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改属龙安府。清因之。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重名,改名北川县。(3)今县名。在陕西省南部。属安康市。面积 1525 平方千米。人口18.1万。辖8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于王水口置长乐县,兼为晋昌郡治。南朝宋废长乐县,齐复设,梁移治东阳川(今城关镇)。北魏延昌三年(514年)改长乐为永乐县;孝昌三年(527年)于县东南池河堡(今池河镇)分设直城县,兼为金城郡治。西魏改晋昌郡为魏昌郡,废帝元年(552年)改永乐为石泉县,以县北(今县治南)有石泉,其水清冽,四时不涸得名;《读史方舆纪要》石泉县:“石泉在县治南,其水清洌,四时不竭,流入汉水。县因以名。”于县南梅湖街(今喜河街)分置魏宁县。后石泉还治王水口。北周废魏昌郡,安康县移治汉水南岸石泉嘴(今喜河镇石泉嘴、汉阴县汉阳坪),并省直城入安康县。保定三年(563年)石泉县治复迁东阳川,天和三年(568年)省魏宁入石泉县。隋开皇初废忠诚郡、安康郡、金城郡及直城县。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改石泉为武安县,唐神龙元年(705年)复名石泉县,至德二载(757年)改安康县为汉阴县。大历六年(771年)省石泉入汉阴县,贞元元年(785年)复设石泉县,属金州。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移汉阴县于今汉阴县。元至元年间废石泉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置。初属四川大宁州,五年仍属金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属汉中府,万历十一年(1583年)属兴安州。清属兴安府。1914年属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9年属安康分区,1950年属安康专区。1958年省汉阴、宁陕二县,辖地并入。1961年原划入区域划出复设。1969年属安康地区,2000年属安康市。地处大巴山地、汉中安康低山丘陵盆地和秦岭山地过渡区。汉水及其支流池河、饶峰河等流经境内。属北亚6*热带湿润气候、南温带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农产以稻、小麦、玉米为主,盛产油桐、蚕茧和药材吴茱萸。矿产有大理石、石灰石、沙金、石棉、磷铁等。工业有电力、缫丝、栲胶、水泥、油漆、酿酒、造纸、纤维板等。阳安铁路经此,西万公路与汉白公路在县城交会,汉水水运贯通,为陕南重要交通枢纽之一。
石泉的解释 山石中的泉流。楚辞·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来水:“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輒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唐 杜甫 石泉诗:“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宋 苏轼 峡山寺诗:“石泉解娱客,琴筑鸣空山。” 元 刘迎 寒食阻雨招元功会话诗:“杨柳杏花相对晚,石泉槐火一时新。” 清 唐甄 潜书·敬修:“居於河滨者,始汲而归,浊不可饮也。注而勿扰,则
县的字典解释 县 (縣) xiàn 中国省级以下的一种行政区划
又称桑曲。在西藏自治区东南。源于海拔5475米的德母拉山南麓,在察隅附近与最大支流贡日嘎布相汇,南流经瓦弄后,进入印度境内,改称鲁希特河,最后注入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境内长295千米,流域面积178
标签: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