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传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这个典故也和对牛弹琴类似。
白马非马诡辩:是源自中国古代的诡辩,大约意思是「马」加上「白」的描述后就「不是」马,这诡辩运用了「是」的双重意思:常人理解白马是(属于)马的...
就是古代有个人叫公孙胜,想骑着一匹马出城,守城人得到命令, 不让马出关,公孙胜与他辩论,成功的证明了自己的白马不是马,然后得以出城的故事。
其实公孙胜的做法,是没有搞清楚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一种反辩证法的诡辩论。他提出了三个论点:他的第一个论点是马是一种动物,而白是一种颜色,白马等于颜色+动物,因此他们是不同的东西。
他的第二个论点是两种马的外延不同,白马只有这一种颜色, 马是什么颜色都行。他的第三个论点是马作为马,只能是一种马,而不能是白...
白马非马是众多哲学家特别是先秦哲学家争论和探讨的一个问题之一。语出公孙龙。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按照惯例,过关人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一番论证,说得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代马通通放过。
"白马非马论",是指中国古代论辩学者公孙龙论述"白马"之名有异于"马"之名的一个逻辑命题。
原文如下: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
故事来源: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
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第一点:“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 以现代逻辑术语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而“白马”的内涵是一种...
标签:白马非马,怎么回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