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在儿童或七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下肢共济失调,患者首先出现下肢共济失调的症状,病人走路不稳,摇晃,还有患者会突然跌倒,还会出现一种含糊不清的现象。
对于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原因,许多人还不了解,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怎么回事?让我们看下一步。
一.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怎么了?
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神经内科)是在所有报告的共济失调中发病率最高的。
其机制尚不清楚,损伤主要累及小脑,但脊髓和脑神经也可部分受累。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发病率差异不显著。
二.发病原因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遗传异质性,其中以CTG三核苷酸为特征的多聚谷氨酰胺通道,在P/Q型钙通道和神经末梢上发现的P/Q型钙通道αDA亚单位,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四核苷酸(SCA8)重复序列扩增,在许多病例中,这种扩增片断的大小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而且年龄越小,病情越重。
SCAs基因突变改变了蛋白质的性质,实质不能正常处理,异常处理的碎片与参与非溶酶体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结合,在蛋白酶体符合体中共同转运到核中。
这表明,核内蛋白的聚集可能影响细胞核的功能。
每一组SCA亚型基因都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其大小和变异部位各不相同,如SCA1基因位于染色体6q22-23上,cDNA长度为450Kb,cDNA长11Kb,含9个外显子,编码8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1蛋白,该蛋白位于细胞核内,CAG突变位于8号外显子中,扩增至11Kb,包含9个外显子,编码816个氨基酸组成ataxia-1蛋白。
SCA3基因位于14q24..3-32位,其中至少含有4个外显子,编码9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3蛋白,分布在细胞地中,CAG突变位于4号外显子上,共表达960个氨基酸残基,在细胞地上形成ataxia-3蛋白。
虽然SCA具有共同的基因突变机制,导致不同亚型的临床表现相似,但仍然存在差异,如合并眼肌麻痹,有些伴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理损害的部位和程度也不一样,提示除了多聚谷氨酰毒性作用外,还可能与发病有关。
三.病生理学
SCA常见的病理改变为小脑、脑干、脊髓变性和萎缩,但SCA2下的橄榄核、桥脑、小脑损伤为重SCA3主要损害桥脑和脊髓小脑束;SCA7表现为变性;SCA2下橄榄核、桥脑、小脑损害为重SCA3主要损伤桥脑和脊髓小脑束;SCA7主要损伤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四.临床征象
1、SCA一般症状体征为30-40岁的隐袭性起病,进展缓慢,儿童期及70岁开始发病;以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行走晃动、突然跌倒和说话模糊不清,以及双手动作迟钝、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痴呆和远端肌萎缩等;检查可见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改变、痉挛步态、音叉振动感觉、本体觉丧失。
疾病开始后10-20年不能走路。
2、SCA2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球慢扫视运动明显,SCA3肌萎缩、下视震颤、眼睑退缩形成凸眼;SCA7视力下降或丧失,视网膜色素变性、下视、舌肌纤颤;SCA8常出现发音困难;SCA5视力减退或丧失、视网膜色素变、下视肌肌肉痉挛、下视觉震颤”、复视、位置性眩晕;SCA10纯小脑征和癫痫发作;SCA9视力衰退或丧失,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变性,更严重。
标签:共济失调,小脑,遗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