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逸畴,男,68岁,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图库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
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
从温婉的江南到粗犷的青藏,杨逸畴先生走了一条常人认为不常规的路。如果让他回忆起江苏(图库)常州那方鱼米之乡的故土,高大结实的身材,黝黑的肤色,却在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是一个老青藏。确实,自打1959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杨逸畴先生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浇灌在了这片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书写了自己硕果累累的科学旅程。
1935年,杨逸畴先生出身于江苏常州武进县鸣凰镇南周乡巷上村。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砺了杨逸畴先生坚毅的性格,一直坚持的体育锻炼让他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徐霞客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则让少年杨逸畴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渴望。1953年跨入南京(图库)大学地理系的大门,把青年杨逸畴带进了他一直梦想的科学殿堂。
四年之后,杨逸畴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工作,这里是中国地理学界的最高学术机构。都是一幅好身板惹的祸,杨逸畴被领导“指”到了青藏高原,当时条件极度艰苦,科学上还是空白的青藏高原却给了年轻的杨逸畴一个极佳的舞台。从1959年开始,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杨逸畴先生用他每一步的丈量,实现着他作为一个科学实践者的准则。
在那样一个火热的年代,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听从祖国的召唤,聚集到了青藏高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杨逸畴先生作为其中的一员从事区域地貌研究,在填补青藏高原地貌科学研究的空白,对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高原区域环境的演变(湖泊、冰川、喀斯特、风沙、雅鲁藏布江河流方面)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包括杨逸畴先生在内的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对这块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土地有了基础的科学的了解。
而前后20次进入青藏高原,数不清的高原反应,多少次穿越鬼门关,最后给了杨逸畴先生最丰厚的回报。1973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他是八人中的一个;1998年,杨逸畴先生徒步穿越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后的90公里无人区;而作为论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第一人,杨逸畴这个平凡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也被永久篆刻在中国世纪坛的白色大理石壁面上。
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号称“生命的禁区”,一个被称作“死亡之海”,但恰恰是这两个常人闻之色变的地方,构成了杨逸畴先生科学之旅完整的舞台。从1988年开始,杨逸畴先生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对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的环境变化,沙漠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文明兴衰等研究方面,以及沙漠腹地的探险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曾有一位科考队员说,他几次去西藏,都会被问道“是杨逸畴带人来了吗?”是啊!前后40年沫浴着高原的风,杨逸畴先生从青年走到了老年,青藏高原也成了他心中一个深深的情结。如果你问他下一次考察去哪里,看不出老的杨逸畴先生会用他响亮的声音告诉你,“古稀之年前希望去北极看看。”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杨逸畴先生主要科学成就及荣誉: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83年中国科学院野外先进工作者奖、1992年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西藏(图库)地貌》,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藏第四纪地质》,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从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专著10本,论文80余篇,科普文章50余篇。其中主要有,《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环境的演变》《塔里木盆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初探》等诸方面的学术论著,以及《西藏地貌》《西藏第四纪地质》《南迦巴瓦峰图库登山综合科学考察》《西北干旱地区全新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兴衰》《秘境青藏》《沙漠探险》《南迦巴瓦峰(图库)地区自然地理和资源》《中国地理博览》《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获1997年度河南图库省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专著和文集。
杨逸畴,男,68岁,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图库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
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
从温婉的江南到粗犷的青藏,杨逸畴先生走了一条常人认为不常规的路。如果让他回忆起江苏(图库)常州那方鱼米之乡的故土,高大结实的身材,黝黑的肤色,却在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是一个老青藏。确实,自打1959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杨逸畴先生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浇灌在了这片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书写了自己硕果累累的科学旅程。
1935年,杨逸畴先生出身于江苏常州武进县鸣凰镇南周乡巷上村。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砺了杨逸畴先生坚毅的性格,一直坚持的体育锻炼让他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徐霞客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则让少年杨逸畴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渴望。1953年跨入南京(图库)大学地理系的大门,把青年杨逸畴带进了他一直梦想的科学殿堂。
四年之后,杨逸畴先生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工作,这里是中国地理学界的最高学术机构。都是一幅好身板惹的祸,杨逸畴被领导“指”到了青藏高原,当时条件极度艰苦,科学上还是空白的青藏高原却给了年轻的杨逸畴一个极佳的舞台。从1959年开始,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杨逸畴先生用他每一步的丈量,实现着他作为一个科学实践者的准则。
在那样一个火热的年代,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听从祖国的召唤,聚集到了青藏高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杨逸畴先生作为其中的一员从事区域地貌研究,在填补青藏高原地貌科学研究的空白,对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高原区域环境的演变(湖泊、冰川、喀斯特、风沙、雅鲁藏布江河流方面)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包括杨逸畴先生在内的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对这块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土地有了基础的科学的了解。
而前后20次进入青藏高原,数不清的高原反应,多少次穿越鬼门关,最后给了杨逸畴先生最丰厚的回报。1973年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他是八人中的一个;1998年,杨逸畴先生徒步穿越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后的90公里无人区;而作为论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第一人,杨逸畴这个平凡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也被永久篆刻在中国世纪坛的白色大理石壁面上。
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一个号称“生命的禁区”,一个被称作“死亡之海”,但恰恰是这两个常人闻之色变的地方,构成了杨逸畴先生科学之旅完整的舞台。从1988年开始,杨逸畴先生五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对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的环境变化,沙漠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文明兴衰等研究方面,以及沙漠腹地的探险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曾有一位科考队员说,他几次去西藏,都会被问道“是杨逸畴带人来了吗?”是啊!前后40年沫浴着高原的风,杨逸畴先生从青年走到了老年,青藏高原也成了他心中一个深深的情结。如果你问他下一次考察去哪里,看不出老的杨逸畴先生会用他响亮的声音告诉你,“古稀之年前希望去北极看看。”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杨逸畴先生主要科学成就及荣誉: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83年中国科学院野外先进工作者奖、1992年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西藏(图库)地貌》,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西藏第四纪地质》,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从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专著10本,论文80余篇,科普文章50余篇。其中主要有,《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塔里木盆地环境的演变》《塔里木盆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初探》等诸方面的学术论著,以及《西藏地貌》《西藏第四纪地质》《南迦巴瓦峰图库登山综合科学考察》《西北干旱地区全新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兴衰》《秘境青藏》《沙漠探险》《南迦巴瓦峰(图库)地区自然地理和资源》《中国地理博览》《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获1997年度河南图库省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等专著和文集。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00米,长44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00米,长44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杨逸畴,地理学家,研究员。男,江苏武进县人。1957年南京大学地貌学专业毕业分配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原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副队长,曾20余次进入西藏雪域,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者与论证者之一。科考足迹涉及我国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北极等地,近年也参加了大渡河大峡谷与滇西北香格里拉等地的科学探险考察工作。因长期从事青藏高原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研究,贡献突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和中科院科学进步特等奖,为中科院野外先进工作者和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章获得者。
标签:雅鲁藏布,详细资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