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生活百科>《思想者》属于什么体裁?作者是谁?

《思想者》属于什么体裁?作者是谁?

2023-08-06 18:36:16 编辑:join 浏览量:642

《思想者》属于什么体裁?作者是谁?

罗丹(法国人)的雕塑《思想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罗丹艺术的化身。不管是作品本身传达出来的审美因素,还是跟作品有关的种种故事与传闻,在带着些许的神秘、想象与诗意的背后,总能让人感受到它跟罗丹之间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愫。

罗丹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经历是1880年开始的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创作《地狱之门》,他为此数易其稿,直到1917年去世时还未完成。《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神曲》的《地狱篇》,作品的有关情节是根据但丁“你们进到这里,丧失一切希望”等诗句而建构的。罗丹试图通过200个左右的人物形象,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人生和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思想者》就是其中之一,大致完成于1884年。罗丹认为“这个像是代表‘最苦闷’的罪人与最不幸的判决者”。在《思想者》中,我们看到的也正是这样的情形:稳定的坐姿并不取代思想的彷徨,刚毅的神情并不掩盖内心的焦虑,健硕的身躯并不意味着灵魂的坚强,特别是那双忧郁的眼睛,以崭新的现实主义方式流露出罗丹对心理描写的执著探索。罗丹塑造的《思想者》形象,是一个跟他当时年纪大致相仿的中年男子。而男子的神情,那种在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的淡泊,在风雨坎坷中对人生的思考,在貌似宁静的安坐中对未来的心情激荡,以及联系到但丁诗句和《地狱之门》的创作语境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还包含着的对罪恶的冷视、漠然与沉思。

罗丹善于通过雕塑来展示活的性格与灵魂。除了《思想者》,在《地狱之门》中的《三个影子》(1880年)、《接吻》(1886年)等,以及罗丹的其他作品如《加莱义民》(1884—1886年)、《巴尔扎克》(1895—1896年)、《雨果》(1897年)等,无不追求形态与神态、形象与性格、形式与思想、形貌与精神的内在统一。他用肌肉的紧张感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借助人物的姿态和神色来丰富作品的必要情节。与《思想者》的共同之处是,罗丹不仅没有回避善与恶、理性与欲望、幸福与苦恼之间的矛盾冲突,反而正是因为有了对这诸多矛盾的深思熟虑,把最精彩的瞬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1888年,《思想者》以其原大尺寸在哥本哈根展出。1902年,在亨利·勒勃赛的帮助下,《思想者》被放大成纪念像的尺寸。1904年,放大的《思想者》石膏像在伦敦第一次展出,同年,放大的铜雕像在巴黎的全国美术展中展出。此后,《思想者》分别在德累斯顿、莱比锡、柏林、旧金山等重要展览中频频露面,罗丹也为之声名大振。1903年,罗丹成为国际雕塑家协会主席;1907年被牛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时至今日,罗丹的《思想者》被分别矗立在巴黎、哥本哈根、莫斯科、纽约、东京等20多座城市。在今人看来,《思想者》仍然是一个思想者的形象,正如罗丹自己说的那样,“他不仅用大脑、张大的鼻翼和紧闭的嘴唇思考,他还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握紧的拳头和紧张的脚趾思考。”

标签:思想者,体裁,作者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life/20561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