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生活百科>班固咏史和左思咏史的区别

班固咏史和左思咏史的区别

2023-08-04 19:20:48 编辑:join 浏览量:595

班固咏史和左思咏史的区别

左思的《咏史》是借史抒怀,比照鲜明,并密切结合现实,形成了一种新体格。他的咏史诗笔力劲拔,情调豪迈,气势激越,拔萃于流俗,垂式于后代。打动了后世不少文人。而班固的《咏史》诗,叙事凝练,语言质朴,全诗中遣字用韵融入,声韵理论,偶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平声。该用韵方式多为后人写古诗效法。也接近唐律诗用韵方式。但是两首诗的区别仍然非常大。

异:

1.所叹之事不同。左诗批判在九品中正制度下,世族与寒门子弟的巨大差距,是无法通过努力改变的,这一不公平现象;而班诗是叹朝廷暴政,因子女犯罪而自己受到牵连,同时抒发自己对儿子的失望和怒其不肖。

2.艺术手法不同。左诗借物咏史,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达含蓄;班诗借事咏史,赞美了缇萦身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竟敢伏阙上书,甘愿没身为婢以赎父罪,并且希望废止肉刑而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一系列勇敢的行为。

3.情感态度不同。左诗是作者创作后期的作品,这时作者已经冷眼观世道,对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抱有改善的希望了;而班诗仍然寄托有自己希望圣主明君发动恻隐之心而获得宽宥的微茫期许。

同:

皆为文人五言诗,通过对历史的咏叹,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满。

左思《咏史》相比之前的变化:作者的心境从早期的昂扬(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到中期的愤郁(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再到后期的绝望(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左思的咏史诗兼具咏怀,通过对历史的咏叹,抒发自己的幽情,寄托胸中之抱负。承建安之风骨,诗句振聋发聩。

班固的这首《咏史》诗叙述的是缇萦,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甘愿没身为婢以赎父罪的事情,据实叙事,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叙述了事件始末,将浓厚的情感熔铸其中,班固的咏史诗概括史传,寓理于史,述古叙事诗。

班固《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左思的咏史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而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却能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平现象。左思的诗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他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他的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借古讽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而已。

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被称之为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标签:咏史,左思,班固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life/20164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