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做人做事要有度。那怎么样才算是做事有度呢?
我认为, “三七开”,才是人生最好的尺度。
“三”代表什么?
《道德经》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七”又代表什么?
《说文解字》中提到:“七,阳之正也。”
可见,这简单的“三”和“七”,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01
饭吃七分饱,衣穿三分寒,茶倒七分满
明代医书《万密斋》记载着: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意思是说,如果想要小孩子的身体健康,吃饭只吃七分饱就好,留下三分饥饿感,让孩子不会因为食物阻滞不消化而增加身体负担;穿衣服只穿七分暖,留下三分寒意,让孩子不会因为穿得太暖而出汗,然后导致热感风寒。
饭吃七分饱,衣穿三分寒,并不止是对孩子有用,对大人,甚至对动物来说也是一样的。
曾经有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将200只猴子分开,一边是每餐七分饱,一边是尽管吃。十年后,天天吃饱的猴子很多得了三高病症和脂肪肝,而每餐七分饱的猴子依旧健健康康。十五年后,餐餐吃饱的猴子,几乎没几个活下来的;而每餐七分饱的猴子们大都还健在。
饭吃七分饱,衣穿三分寒,从古至今都是有依据的科学养生之道。
除此之外,在生活中,还有 “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的待客之道。
俗话说: “茶七酒八,酒满茶浅。”
在我国的待客之道中, “茶七酒八”,是指主人给客人倒茶只倒七分满,倒酒要八分。
以茶待客,只倒七分满是有一定道理的:茶倒七分满,不至于烫着客人或洒到桌子及衣物上;只倒七分茶水,茶的清香就不容易失散,客人在饮茶前,能闻到浓郁的茶香。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茶倒七分满,在这一杯浅茶中在轻抿慢啜,方能悠悠地品出朋友间的久存不散的三分情谊。
02
与人相交,尊别人七分,尊自己三分
著名主持人涂磊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爱人七分足矣,剩下三分爱自己。”
这个所谓的“爱人之道”,其实也是和别人相交的处世之道。
爱别人七分,让对方感觉到温暖,同时又能留有三分自由空间,不会感到被压迫到窒息。相处也是如此。尊别人七分,让对方感觉到被尊重的同时,又不会感到被过分干预生活。
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嵇康就曾因为好朋友山涛过分干预他的生活而引起他强烈的不满,愤然写下名作《与山巨源绝交书》,立誓要和他绝交。
嵇康的父亲和哥哥都曾做过朝廷高官,可他自己却对荣华富贵和仕途有着本能的厌恶。
他本来与山涛一起隐居在山中,拒绝参政。可后来,山涛因为种种原因还是参与了政事,而且还推荐嵇康出任吏部侍郎。
得知此事之后,嵇康觉得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志向受到了侮辱,而且认为山涛不该在明确知道自己不愿做官的情况下,还硬是要干预自己的生活,推荐自己去做官。
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位子,都是彼此尊重,才能和平共处,友谊长存。
诚如涂磊所说,爱人七分,爱己三分,其实就是尊别人七分,尊自己三分。
与人相交,尊人七分,尊己三分,不过度干涉别人的选择,才是朋友间和平共处的相交之道。
03
做人,三分糊涂,七分清醒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曾说: “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
意思是说,与其聪明过人,不如有三分笨拙;与其机灵善变,不如有一点痴傻。
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晚清名臣曾国藩,都是崇尚做人三分糊涂,七分清醒。
古代著作《增广贤文》中还有这样一段名言:
“十分聪明用七分,留得三分给儿孙。十分聪明都用尽,后代儿孙不如人。”
十分聪明都用尽,把事情做绝,很容易会教育出不懂事的傻孩子。
西晋皇帝司马炎从小就聪明。有一次宫中发生火灾,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站在亮处指挥,当时刚六岁的司马炎悄悄告诫他说:“爷爷,别在亮处站着,小心混乱时被人暗算。”
聪明如司马炎,却生了一个傻儿子司马衷。有一年天下大旱,粮食绝收,饿死了许多人,司马衷知道后,不解地说“地里绝收,没粮食吃,人们为什么不吃肉呢?”
还有三国的刘备,聪明一世,很懂得明哲保身,招揽贤才,却生了个“扶不起”的刘禅。蜀国灭亡后,刘禅当了俘虏,竟然还觉得乐不思蜀。
司马炎和刘备都很聪明,却都有傻乎乎的后代。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十分聪明都用尽,把一切事情都抗了起来,让孩子无所事事得不到锻炼,以至于愚钝。
做人做事,三分糊涂,七分清醒,留有余地,才是明哲保身、福泽后代的处世之道。
从古至今,“三七开”都是饱含东方智慧的黄金分割,它遍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煮粥要三分大米,七分水分;
看书要三分阅读,七分品悟;
家庭要三分关爱,七分责任;
交友要三分认真,七分宽容;
事业要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成败要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命运是三分注定,七分打拼;
人生是三分选择,七分放下;
……
在日常生活中, 对人对事,怀有七分感恩,留有三分遗憾,才有继续前进的动力;保有七分满足,留有三分好奇,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想要收获更完满的人生,就需要好好把握人生的“三”和“七”。
标签:打拼,七分,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