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生活百科>“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023-07-01 18:49:21 编辑:join 浏览量:598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铺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里所选的三首《竹枝词》并非原作顺序,之所以将它们放在一起品读,首先是这三首吟诵的都是“情歌”,最能体现“无郎无姊不成歌”的民歌本色,其次通过这样的排列,似乎更能窥见到恋爱的一般演进过程。

第一首描写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心目中白马王子的魂牵梦绕,即割舍不得又把握不定的志忑缠绵情怀。诗从江水涨满,杨柳依依的撩人春光起兴,引发爱恋故事,其比兴准确而妍美,既符合自然规律也富有民歌风味。接下来的情哥哥那洪亮的歌声从远处传来,且越来越近,更一下子撩动了年青妹子的情思,她为他的歌声兴奋,她为他的曲调激动,她为他的歌声飘向自己惊喜。

在这幸福的时候,我们的女主人公早已如痴如醉,一片恍惚。她听不清歌词的内容,辨不明歌者的用心,一忽儿好像是对方在向自己示意求爱,一忽儿又好像对方在自娱自乐。这种魂不守舍、喜忧参半的神情,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然而,最绝的是“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结尾,不但在逻辑上珠联璧合,贴切无比,而且最大限度地运用了民歌“谐音双关”的特点,此句一出,文气横溢,但味亦浓,真正的相得益彰。

第二首与第一首主题相似,也是写一位女子对情人充满恋情,但又怕他变心的复杂情感。然而与第一首相比,女主人公的恋爱进程显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从女主人公所担心的内容来看,前番所闻的江上踏歌声确是明白无误的求爱宣言,云雾已经散去,心结已经开启,然而,也许男方过于优秀,或许女主人公还缺乏自信,使她虽身处桃红柳绿之中,但更多的是担心“落花流水春去也”。这一心理描写入情入理,揭示的是普遍真理。

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抽象的心理状态是通过可见可感的“花无百日红”这一自然规律来推论“人无千日好”的,这样的类比虽不准确,但作为担心的理由却是充分的。特别是极力描写桃花红遍,山水依恋的前提下,作为反衬是格外有警示作用的。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比兴手法一反通常的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习惯用喻,反而以水流的无限恒长表达着自己坚贞不渝的爱情观,是极有新意的创制。

第三首是令读者欣慰的一章,在这首诗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天仙配情景。这在以自给自足为特点的封建社会中是一种值得庆幸的美满的家庭生活方式。

刘禹锡笔下的这三首爱情诗与其他文人笔下的卿卿我我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就是它更加鲜活、真实、自由和健康,离我们的真实生活更近。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国风》是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风是当时各国的民歌,天子也时常派人深入民间采集,可见当时民歌是相当普遍的。直到了东汉以后,北方的民间恋歌才逐渐被闺怨诗所取代。但原始的优美恋歌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比较偏远的地方顽强地保存了下来,并十分幸运地被贬谪到大西南的诗人刘禹锡所喜欢。

他在序文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伦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

于是,诗人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创作了九首外两首《竹枝词》,将大西南流传的原始古朴的《竹枝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刘禹锡的这一创举给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一时间模仿者甚众,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原始民歌的热情。

标签:竹枝词,青江,闻郎江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life/13892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