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性尿崩症与肾性尿崩症的区别主要是病因不同。
垂体性尿崩症是由于垂体抗利尿激素或者酪氨酸降压素的缺乏而导致,临床上常见于下丘脑以及垂体部位的病变比如肿瘤、创伤、手术等,这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烦渴、多尿、多饮,尿量每天可能会达到4到10升会出现夜尿增多的症状。
而肾性尿崩症是一种家族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见于男性患者,这种疾病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生长发育,肾性尿崩症也存在继发性的因素,可继发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肾病综合征等。
垂体瘤尿崩症通常是由大型腺瘤压迫垂体柄或下丘脑视上核引起,治疗通常选择手术切除垂体瘤,手术方法包括经蝶微创手术和经额开颅术,术后仍有尿崩症的患者可以用药物治疗,这些药物主要是垂体加压素类似物常用的是垂体去氨加压素。初始剂量通常为每天25到50微克,随着症状的改善,剂量逐渐增加,永久性尿崩症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肾性尿崩症的治疗:
1、保持足够的液体量和足够的水分摄入可以防止脱水和并发症。
2、低盐低蛋白饮食,氯化钠0.5到1g/D,减少需水量。
3、利尿剂的联合使用:首选氢氯噻嗪加阿米洛利,每天三次口服氢氯噻嗪25mg,可使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减少约50%,阿米洛利可以抵抗噻嗪类药物引起的钾流失,治疗中不需要补充钾。
4、使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如吲哚美辛,以减少尿量和改善尿渗透压。
标签:尿崩症,肾性,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