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彩调”你知道多少?

“彩调”你知道多少?

2023-06-01 15:26:07 编辑:join 浏览量:586

“彩调”你知道多少?

彩调又称“调子”“采茶”和“嗬嗨戏”,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目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彩调剧的源流与演变

彩调源于湘南的花鼓戏,这在广西并无分歧,但难以说明何年何月由何人何班传入,实际上当湖南各地花鼓戏流行之时,不同的班社(或个人)从不同的渠道随着移民纷纷进入广西。

从光绪年间彩调已传入广西南部中越边境宁明、龙州、扶绥等县。则彩调由湖南传入时间最迟在清中叶嘉道同光年间,但也不可能更早,在桂林各县方志大多记载了自清雍正以后有元宵日“选清秀孩童,艳装女服,携花篮,唱采茶歌”的记载。

此外,康熙四十八年(1709)《荔浦县志》、乾隆五年(1740)《兴安县志》、乾隆三十年《全州志》均有类似的记载。并且不少人即以为这就是彩调在桂北流传的明证。

彩调剧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彩调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刘三姐》等优秀剧目的上演,扩大了这一剧种在全国的影响。然而,广西彩调当前已陷入因为没有演出市场而难以为继的困境中,知道和了解彩调的人越来越少,数百家彩调剧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仅剩的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彩调剧团和桂林彩调剧团等寥寥几家专业剧团,业余彩调队伍的数量大幅下降,维持艰难。彩调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剧的角色行当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

1、生行细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类。

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1949年后,因丑行面部化妆涉嫌丑化劳动人民而改由小生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贴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

2、旦行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

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

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于摇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

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作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

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

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

3、丑行分正丑、烂丑、褶子丑三类。

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

彩调剧的表演艺术

彩调的表演艺术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摇旦(即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是彩调“三件宝”(扇子、手帕、彩带)中的主要的一件。扇子在表演中,还可当作用具和兵器,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彩调剧的表演步法

彩调剧的表演步法是以“矮步”为基础形成。“矮步”分矮桩、中桩、高桩、高低桩四类,是小生和小丑的特有步法,用在不同人物身上,以突出不同类型。如在传统戏《三看亲》的处理中,即用对比手法来烘托张屠户、李裁缝和青年农民丁小哥的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张屠户走矮桩,表现出是个又矮又胖又粗俗的人物;丁小哥走中桩,体现出他是个正直勤劳并很年轻的种田人;而走高桩的裁缝,则表现了“日头不晒雨不淋、瘦得象根干豆角”的势利经纪人的特点。三个人在同场的高、低、中桩矮步的对比舞蹈中,收到了喜剧的艺术效果。彩调步法除了“矮步”之外,还有扭丝步、云步、纵步、蜻蜓步等25种。

彩调剧的唱腔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3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角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和表现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故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

彩调剧的名家大师

彩调状元—— 骆少廷(1886~1940年),生于临桂县四塘乡池头村,后来定居两江,擅长演丑角。他和冷贵甫、朱五八、秦老四被誉为桂林彩调“四大状元”。骆少廷表演的主要剧目有《龚裁缝裁衣》、《瞎子闹店》、《娘送女》等。现在当地还流传这样的故事:他和老搭档王子勉在两江唱《娘送女》,两人都男扮女装,所扮演的两亲家娘对唱了一天一夜,没有重复一句,观众掌声雷动,久久不愿离去。

彩调大师—— 杨步云自1976年以来共参加了40余出大小剧目的排演,饰演了几十个不同类型性格各异的角色,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表演奖,1996年荣莸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光荣称号。1993年在广西首届戏剧小品大赛中以《杜鹃》中饰刘波荣获优秀表演奖1995年在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以大型彩调剧《哪嗬咿嗬嗨》饰李阿三获优秀表演奖1996年全国现代戏交流演出获优秀表演奖。并于当年荣获中国文化部第六届“文华表演奖”。1999年获广西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戏剧家称号。

彩调名家—— 谢济舟(1901~1983年),又名润宝,临桂两江镇人。14岁就师从著名彩调坤角廖连华学艺,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彩调艺术生涯。谢济舟身段优美,肢体语言丰富,生旦净丑都能演,吹打弹唱皆通晓。在临桂戏曲界,圈内人士都以是“谢济舟学生”为荣,谢济舟的彩调活动遍及临桂、桂林、永福、鹿寨、全州、兴安、资源、南宁、柳州等地,一生桃李满天下,其徒弟有2000多人,他们都是各级剧团的骨干人才。现在,在临桂县和两江镇,还有不少谢济舟的学生仍然在传承着他的彩调艺术。

彩调新剧目

彩调剧是桂北一带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戏,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和劳动现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桂林市彩调团成立于五十年代,编演了大量优秀的彩调戏,其中《王三打鸟》、《娘送女》、《地保贪财》、《王婆婆骂鸡》等传统彩调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唱红了半个世纪,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广西金海湾音像出版社、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先后录制、出版、发行了桂林市彩调团演出的165张彩调VCD碟,并在2001年形成了一个出版高峰,全年出版88张。

广西全区仅存广西彩调团、桂林市彩调团、柳州市彩调团等几支彩调专业队伍。就出彩调VCD碟而言,区彩调团10多张,柳州市彩调团不到10张,远远不及桂林市彩调团。就全国地方戏出碟情况而言,颇受欢迎的黄梅戏出碟也不到40张,比起桂林市彩调团来说也只能望洋兴叹。

彩调作为一种在广西地区的民间小调、方言俗语、风俗习惯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民间地方小戏,不仅包含着当地的风俗习惯,而且伴随着当地人的物质活动,深深的影响了当地人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等。

标签:彩调,多少,知道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9828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