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2024-06-25 08:38:56 编辑:join 浏览量:535

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了杜甫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杜甫《春望》原文与赏析杜甫《春望》原文与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杜甫《春望》原文与赏析阅读答案。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杜甫春望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情调和韵味。)

2、欣赏配乐朗诵《春望》《石壕吏》,感受诗的情感。

3、师生齐读这两首诗。

4、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春望》赏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问题引导:《春望》一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天也业已降临,可是人去楼空,乱草遍地,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写了花和鸟两种形象,花和鸟是“感”“恨”的主体,那娇艳的花因“感时、伤别”而流泪,那无忧无虑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诗人是“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颈联:写了烽火和家书两个形象。自开春以来,战火持续不断,因而与家人难通音讯,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这时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啊。

尾联:写的是诗人苍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国都破败之景,心念远方家人的安危,不觉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已到了“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其伤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品味诗歌,体悟感情

1、品字

古诗词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并非夸张之词。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说说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使人满目凄凉。准确地描绘出国都沦陷后惨败荒凉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两个动词,不仅用字新鲜,而且还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品句

这首诗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切心情,这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喜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是诗人触景生情,或是诗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达出诗人感时伤别的情怀,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体验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赏析

1、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问题引导: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内容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是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尾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2、品字品句

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又有丰富的内涵,再次朗读这首诗,列举你喜欢的用词和句子,并作赏析。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现出差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老妇出门看”看字表现了老妇的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字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人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吃紧。

“独与老翁别”独字按时老妇人已被抓走,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凉景象。

3、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引导: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人的痛苦申诉,目睹了一幕凄惨的故事,你体察到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民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官吏的蛮横残暴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唐朝的平乱战争,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胜利。这正是诗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忧国,心系百姓情怀的再现。

4、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明确: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浪漫主义诗风,逐渐变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5、课堂练笔,想象改写

运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细致刻画出人物各自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还要补充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学生改写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性命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部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五、课堂总结

欣赏三首作品,杜甫获得“诗圣”这个有浓厚道德意味的称号,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却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他的琴弦弹奏出来的总是忧国伤时的深沉音调,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杜甫是伟大的诗人。是真正的诗人。

杜甫《春望》教学反思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上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感慨万端,梳理如下: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我常常挂在嘴上,却不能常常落实到行动中。平时也读书,但往往没有目的,随意性很大,而且依着兴趣,不喜欢的书不读。我不喜欢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的作品,总觉得用那么多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荣耀,很血腥,也很残忍。所以选择了《春望》后,就捉襟见肘了,只好临时抱抱如来的大腿。我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先复习了整个唐代的历史,阅读了各个时期诗歌代表作品;又把《唐诗鉴赏辞典》和《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作品读了一遍,感受了作者思想的变化和作品风格的变化;还上网搜集了教学视频和朗诵视频,学习朗诵诗歌。最后,才依照学校的“导学互助”教学模式开始备课。借着这个反思的机会,我要告诫自己,读书要有计划,读书笔记要真写,不能只在电脑里收藏。多练练写作,把读到的东西认真消化,这样备课时才不会慌乱。对教学内容更要细细涵咏,正如于永正先生说过的:“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对作品还要有自己正确而独到感悟和见解,以期和学生的见解相互交流、碰撞。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常常搜集观看名师课堂教学的视频,私下以为,有些人天生为教学而生,一如有天赋的演员,生来就是会讲课的。而走进名师的博客,却发现,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因为积淀丰厚,阅历丰富,经验丰盈。我惊悟: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要充分借助最美丽的集体智慧每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课堂展示活动,我都感受到教研组集体有无穷的威力,可能这也是我们采用“互助”的原因吧。一节展示课,基本上凝聚了全校语文教师的智慧。从设计思路,到重点难点突破,到课堂上的言行神态,老师们各有自己的“绝招儿”,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艺,快哉!

2、要主动磨炼授课的技艺平时工作中,要特意地请老师们评价教学设计,邀请老师们进课堂来听课、评课。主动去听老师们的课,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只要是课堂,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还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用心设计课堂仪态、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等,我想只要用心,都有所提高。

3、要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每节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好好钻研学生。学生想到的,你要提前想到;学生没想到的,你要怎样引导他想到。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设计、创意、改造,以有效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使孩子们在他们所渴望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时光总是匆匆的,匆匆的时光只是带走了白天和黑夜,常常回首,我们会发现,那些美好的记忆犹然心田。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行动,总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学会“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语文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标签:赏析,春望,杜甫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31538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