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过去所谓“院中院”,是指各级各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境内外社会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设立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科室”、“病区”和“项目”。
然而,随着医疗市场变化,医院主动将最强专科独立化,以院中院模式打造王牌专科,实现医院和患者利益共同最大化,已经成为不少三甲医院的选择。
□ 撰文 | 王慧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化,国家逐步允许民营医疗机构进入医疗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民营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已占据中国医疗机构的半壁江山,而民营机构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壮大,是抓住公立医院“小专科,大综合”发展态势下的漏洞。
长期以来,公立综合性医院一直是沿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其特点为科系多、样样有,是一种在统一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全能”式的医疗机构。
虽然满足了不同病种患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却也带来了病人过度集中、医疗资源过度紧张、治疗服务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
如何改善这种局面?
三甲医院专科在民营医院特色专科的冲击下怎么竞争?许多三甲医院开始走上了“最强专科独立化”的道路。
许多患者或许都在医院遇到过这样的状况:拍个X光片、做个CT检查往往要跑遍半个医院;挂号、候诊、划价、交钱排队的时间往往是就诊时间的好几倍。
许多医生或许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医院的强势专科病床往往供不应求,而某些弱势专科中却有一片空病床;想壮大强势科室,却受场地限制,迟迟无法开展。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国外公立医院纷纷开始转型,强调以一个或几个病种为特色组建医院,往“小而尖”发展,寻求在单项病种中的医疗技术、学科实力、医院服务上突破。
而在中国公立医院近十年的发展中,同样遭遇了这样的窘境,某些公立医院的“特色”或“国家级”专科受限制于本院的大环境,规模、病人数量、资金投入、设备更新上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要求,除少个别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肿瘤、眼科、口腔)能独立成院外,其他专科只能进行妥协。
如何解开这个死结,从政府到医院都在探索,最终,最强专科独立化的理念孕育而生,所谓最强专科独立化,是指在医院内部建立一个以某单项专科为主的“小医院”,在结构上具备一个医院的基本要素,如有院部、科室(病区)及相关的领导,在小医院中对该病种患者实施一站式医疗服务,实现基础、临床互为依托,科研、技术有机联动的“院中院”发展模式,实现医院与患者效益的最大化。
标签:广医,三院,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