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如何理解“无我”?

如何理解“无我”?

2024-01-17 04:38:12 编辑:join 浏览量:579

如何理解“无我”?

什么是无我?

什让知么叫无我?就是说世间成物都是因缘和合。没有一个常住,独立,自在,主宰的实体或者自性的我。佛法中,祥滑行无我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就是人无我,法无我。一方面什么是人无我(人空)?是从有情众生体来说。我,依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组成。因缘的离散则为五蕴灭了。无实体存在。另一个方面,什么是法无我(法空)?法无我是从世间万法来说的,就是一切法由因缘生。又从因缘而灭。就是没有实体的存在。由此可见,人无我谓我空,法无我谓法空。人是有色法,名法构成的。世间没有永恒的我,也没有灵魂组成的人,这些极其微妙的色,我不过是无数细胞于流变不息的心,组成了一个暂住的存在体,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善与恶的种子。实际上。有我也好,无我也好,都不要执着于我的相的存在,法的存在,《金刚经》的核心就是离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金刚经》对无我的最好诠释。一切有为法,似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我乃是人为的符号,或者是一个代名词而己。

讲无我之前,先讲个故事。

唐代有个人叫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曾和他的老师一起反对过佛教。后来朝廷派他去湖南当太守,就是现在省长这个级别的封疆大吏,可见此人还是很有水平的。到了湖南上任以后,李翱听说此处有一位禅宗祖师药山禅师,名气很大,便登门去拜访。

到了山上的庙里,这位老和尚坐在太阳下看佛经,李太守站在后面,老和尚头都不回,故意不理睬他。李翱个性急躁,见站了半天没人搭理,一气之下拂袖而去,走前讲了一句话“见面不如闻名”,这时老和尚回头对他说:太守,你何必“贵耳而贱目”呢?老和尚的意思是,太守你何必把耳朵看得这么宝贵,看不起眼睛呢?李翱听后心中一动,赶紧向老和尚请教。药山禅师没有讲话,手向上一指天,向下一指旁边的水瓶,就完事了。李翱顿悟,当即就写了一首著名的悟道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林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

云在青天水在瓶。

后来,药山禅师又对李翱说了一句诗: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嘱咐他下山以后依此修持。

过了差不多两百年的时间,宋朝的一位大官张商英悟道以后,在禅宗的书里看到了这段记载,认为李翱当时并未悟道,他也写了一首诗:

云在青天水在瓶,

眼光随指落深坑。

溪花不耐风霜苦,

说甚深深海底行。

张商英的诗很高明,批评李翱没有证道。因为“云在青天水在瓶”,只是一般人的境界,把这个当成学佛的最高境界,以为万里无云、神清气朗、念头空了,就可以得道了。张商英则认为这就是个笑话,是“眼光随指落深坑”,而且这个坑还很深,跳进去不一定出的来。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大家,佛教的思想山重水复,意境深远,绝不是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的。

言归正传,无我,就是没有我。辣么问题来了:佛说无我,谁在轮回?一环套一环,这么追问下去,老和尚也脑瓜疼,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下谨哗次再讨论。

今天说的无我其实有两重意思:一个是世俗谛的无我,世俗谛就是指世间法和人们的价值观。这个无我承认有个我。人每天都要吃饭,要是没有我,饭都喂狗了吗?要是无我,你让我无谁呢?所以,我们姑且认为我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我从出生开始就知道有个我,就有了我见、我执、我爱、我慢等等各种意识和爱恨情仇,也给这个我带来了短暂的幸福与无尽的烦恼。因此,佛祖说,你们天天想着这个我,多累心呀,烦恼从哪来的?不就是因为有个我嘛。你们可以认为我是存在的,但是把这个我产生的执着、意识、思想都放下,你就快乐了,这个无我之我,才是人的本来面目。这是第一层意思的无我。

第二个无我是圣义谛的无我,圣义谛是出世法,是般若智慧,今天就不细说了,因为我也整不明白。在出世法,佛认为我是不存在的,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物体,仅是错误的感觉。佛法认为世间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常态和永恒不变的东西。缘起之时,山河立现,缘灭之时,瓦解冰消。人也是这样,依五蕴而假立,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有时间再慢慢讲。因缘起缘灭五蕴随之聚散而终无实体可得。各位想想,人体细胞每天都在生灭,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还是一个人吗?

无论是世俗谛还是圣义谛,无论是五蕴无我还是真如无我,佛都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不执着于我,但也不执着于空。解空破执可以降服烦恼障和所知障,证涅槃果,可见认识无我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有人说佛法太深奥,经书又看不明白,你说的更听不懂。我告诉大家,佛法在悟,书上写的那些名词我也不明白,只有和尚们没事干,才天天鼓捣经文,解释来解释去。真正的佛法充满了智慧,一点不枯燥,尤其是禅宗,更是活泼有趣。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迦叶一字未说,却得到佛祖真传,比费半天吐沫解释无我强多了吧。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无我”:

第一、“无我”是佛家对宇宙万物缘起性空的基本认识。佛家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有条件的,因缘而生,因缘而死,其变化是无常的,佛家称事物的变化无常性叫“无我”,说的是事物的相对性,变化性。正如佛家所言:如来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无有真实相,是诸个物者,众生悉如之;以寔诸有故,遂随起灭中。缘起性空,万法皆空。

第二、“无我”即“无为”,“无为”即“自然”,道法自然,“无我”就是要按照事物规律办事,在事物规律面前,规律是大,”我”是小,规律靠前,“我”靠后,规律是客观的,“我”是主观的。所以“无我”告诉我们,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的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第三、“无我”可以理解为人的 社会 性和牺牲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无我”就是“无私”,即在利益面前,以他人利益和大众利益为重。 历史 上的先进分子、民族英雄,时代楷模、中国共产党等都是典型的“无我”代表,他们为了人民、国家、 社会 和民族的利益无私奉献。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全心全意为什么服务,“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无我”的。

关于“无我”,大多人会想到与 佛教 相关的内容。这个问题的范围实在广泛,提到这两个字自是各有感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深受其扰,很久一段时间笔者也陷入其中思索而不能挣脱。最近在读与具身认知相关的书籍,便从这一方面切入来简单谈谈所思所感。

在谈“无我”之前,想先谈谈 “无常” 。经验是无常的,我们所体验的经历,所拥有的回忆甚至是正在活着的当下是无常的。 “无常”不仅仅是所有人都熟悉的树叶飘零、美人迟暮、英雄末路(传统上称为粗无常),而是个人心智活动无所不在的无常,每时每刻新的经验生起又消逝,就好像我们的意识变迁的急流。 而这样的变迁,这样的生起又幻灭的不仅仅是我们知觉的对象,还包含 知觉者 。也就是说连我们这个意识的主体都是不稳定的,始终在变。经验的对象、经验者、经验没有一个立足的平台。以上这个真实的 无家园的体验就是“无我”。

生活中每一刻我们都在体验着进行着,我们正在听、看、闻、思考,我们高兴、恐惧。我能感受到我正在被我自己的情绪控制着,别人表扬我会骄傲,批评使我沮丧。那么这个波动着的看起来如此恒常却又如此脆弱,如此熟悉又飘忽的自我是什么呢?这个中心是什么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相信我们的同一性:我们有人格、记忆和回忆。所有这些似乎都凝结在一种连贯的视点中,凝在一个中心,以此为基点我们面向世界。

可以说以上的明晰心态便是 “我执” 。我们想要在变化无常中抓住一个恒常的根以此来确证自己是活着的,是存在的。若没有这样的同一性我们就会焦虑,会虚幻,会陷入无目的的自毁。这样的执着、焦虑、渴望便是 “苦” 。习俗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固定的自我存在而理所当然。其实这样的“自我感”是不存在的。

如何解决这样“无根基”式的困境, 如何学会在无常、无我的现实生活中去生活? 也许我们总是仰望梦想,祈求在外部世界坐落自己的丰碑,留下存在过的痕迹,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自我的最根本的、最踏实的存在——身体被视而不见。身体是一个“牢固”的存在,是唯一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有人会问,身体就是我们的自我吗?身体就不会改变吗?会的,在人之中生理性的身体是最为脆弱、孤独、不稳定的,它的损坏常常发生。然而身体又是稳定的,我们生气、沮丧,体验着人情冷暖,而这些感觉的落脚点就是身体。思维、意识、心智的发生、漫游,最终都渴望回到同一的身体。

既然经验着的我们和我们正经验的对象是“无常”的,抓住过去或是理解未来都无法让我们在当下获得踏实的稳定感,唯一的方法是觉知当下。注意当下我们具身的情景,对正在作用于我们感官的知觉体验进行自我意识的反思,感受着变化流也接受着变化流从而渐渐进入静心的佳境。这样的正念/觉知打破俗世的我执而真切珍惜、体验当下自我的存在。

的确,我们总是误解佛教中的一些观念,或是洋洋自得于领悟了它的精髓。无论是信奉或是漠视,不可否认佛教正在渐渐救赎着人的生存困境,以独特有力的进路穿破凡尘的迷雾。

“我”意指主观。“无我”说得是人的 社会 性、客观性,意思是人要从客观角度、 社会 角度看待自己、一切事物。人与其它客观物质不一样,人是有意识的,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意思能力扩大化,“无我”观点告诉人们,人类办事、想问题,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指对于“我”的否定,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与“无常”,“苦”同为五蕴的三共相(共同特征)。

“无我”有二层意思。

一方面 ,可以解释为:没有“我”,“我”不存在(大乘佛教中称为“我空”);

另一方面 ,可以解释为:这不是我,也称为“非我”。

这两种含义间的争论,成为佛教各宗派间的重要课题。

人无我

是说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我”)。

法无我

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也无常恒坚实的自体。

性空幻有

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人无我; 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主张法无我。

因为一切事物和现象,按其本性来说都是空的,它们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假象,即所谓“性空幻有”。

“非我”是四谛十六行相之一(见于《阿毘达磨六足论.集异门论》)。

佛教主张蕴、处、界,皆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无我,反对施设(波罗摄提)我。

释迦牟尼教导弟子,观察五蕴的无常、苦,以了解五蕴非我、非我所;观察十二处非我、非我所;观察十八界非我、非我所等。

提出非我,主要在于去除命即是身、命异身异、色等五蕴是我等有身见。

(注:单纯讨论命即是身、命异身异等本体论问题,若无益于修行,则被归为无记,不作回答。)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

内心中去除对“我”的执著,以“无我”为目标进行修行精进;为人处事之时,不用考虑外界对“我”是如何的赞叹、荣誉、肯定,抑或是鄙薄、羞辱、无视,只作无怨无悔的付出。

风息青山在,船过水无痕。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无我”的境界。

这个真的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好问题,我字心头站生活是苦难,我们把自己看的太重,从不去体量别人这是我在做怪,比如人体是住所,我心是魔,无心是佛,又好向人生病是魔你要是老认为我生得病不轻你就会痛的越来越厉害,如果你试想随它去吧,学会跟疾病沟通。我觉得真的会好很多,比如,这几日我的亲身体验吧,我暗自对它说,你不过是住在我身体里的疾病如果我不好受,你也开不了心不如我们和平共处,我把命交给你你好好的住在哪里不烦不恼不折腾我们都能过得很好,否则我死了你也玩完了它好向真的听明白了一样,让我好了很多直到今天为止几乎没有生病的感觉啦,所以我们不要有一点事就把我放在心上,真的是很累的活法,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悟而已!

你证得法空我空,就通达无我无为了。

无我,即无无我;无为,即无所不为。

你问的无我,是哪方面的?

那我关于修练方面的作以回答,入静了,感觉不到呼吸。老子曰:我若无身何患之有。身体有痛疼不适,是感觉不了无我状态,因为痛苦刺着你的心入不了静,不能进入清静无我状态。

到了无我状态,身体长年积累的病痛全愈了,才能入静。接下来无它。无它指万物全无,如房子衣物什么的,甚至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无我无它只有息息尚存,就是寿世补元状态。很少有人做德道。

何谓无我?何谓天人合一?

佛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无我,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

世人认为:“一个大活人,活生生地站在面前,你居然说无我?那么,此刻的彼此,是什么?”

一、知我

我是谁?什么是我?此刻这个活生生的人是我吗?是我,但这只是一个暂时存在的我,只是一个暂时存在的现象,并非生命的本质!而佛学所说的无我,指的是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质。

什么是我?就此生而言,从最初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婴儿、幼儿,直到少年的我,青年的我,中年的我,老年的我,死亡的我,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如果看得更远一些,从前世的我,至今生的我,经历过无数次的生生世世,生生死死,或为男人,或为女人,或为飞禽,或为走兽,一直在不断地生灭。躯体如房屋,灵魂似住客,每一次生死轮回,都似迁了新居,换了容颜,请问:哪个是我?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将100年压缩成一瞬间,那么,所谓的我,所谓的生生世世,只不过是刹那、刹那间不断生灭的幻象。所以,世人所执着的这具肉体,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生命的本质,并不是真正的我。

二、忘我

在禅定打坐的过程中,杂念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清静。如同阴霾渐渐消散,心性显现的力量越来越强,这时,肉体存在的感觉在渐渐淡化。

打坐之初,明显感觉到躯体的存在,随着修行的进步,入静之后,躯体似乎变得越来越虚拟化,有时觉得躯体象一具影子,有时感觉不到手脚的存在,再到后来,似乎躯干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头部还有一点淡淡的轮廓;再进一步,由静入定之后,常常意识上有知觉的存在,但整个躯体存在的感觉都消失了。

这时的我,是心的一种觉知状态,虽然有觉知,却没有了躯体与环境之间的界线。臀下的坐垫,脚下的地板都消失了,是空的。觉知的意识与虚空融为一体,万缘俱灭,一觉独存。忘掉了躯体之我的存在,意念之我则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很淡很淡,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一念不生,此为忘我。

三、无我

由静入定,虽然忘我,虽然内心极为清净,虽然我执的感觉已大为淡化,但本质上,心还停留于意识或阿赖耶识上,并未开悟,并未明心见性。需要积资净障,发菩提心,而后就有可能明心见性,见到自已的本来面目,洞澈宇宙及生命的本源与真相。

初步开悟是怎样一种体验?据过来人讲,各种体验很多,每次都不一定相同。有几点最明显:1、我执消除之后,如同空中飘浮的肥皂泡破灭了,心空一体,内外无别。2、外境所谓的各种实物,感觉都是空无的、虚幻的,肢体似乎可以轻松穿过桌面、电脑、墙壁等一切物体。3、所有的一切事物,比如人,动物,建筑,花草树木等,统统与自已都是一体的。没有你我他她它,只有“我们”。宇宙万象,一切外境都是心的化现,每一个众生其实是另一个自已!因此,对一切都充满了亲切感,充满了关爱悲悯,自已与人、与自然、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无二无别。

标签:理解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27701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