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因思念大禹,日久所化成的石头,后表示对丈夫思念深切或坚贞的妻子。
禹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最终禹凭借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蒙之爱女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
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扩展资料:
“望夫石”的其他传说
元朝末年,连年天灾人祸,老百姓是苦不堪言。在太平镇上有一位叫郭勇的青年,年方一十八岁,刚娶了邻村田家埝头的一位十六岁的田姓女儿为妻。过门三天后,郭勇对妻子长叹一声说:今民不聊生,民难安宁。与其在家活受罪,到不如去参加军打天下,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我的主意已定,我走后,二位老人就全靠你了。田氏虽年轻,但她深明大义,看到丈夫有报国为民的壮志,尽管感到难受还是答应了。且说:“你放心吧,家里二老有我照应,你在外征战,要多加小心,保重身体”。
第二天,丈夫就走了。媳妇送别难舍难离,丈夫头前走,媳妇后边送,走到山根了,丈夫说:“送君千里,总有别,你快回家吧”。媳妇说:一别不知哪年能见面,我再送一程吧。
郭勇越走越远了,田氏为了看见丈夫,顺山坡越登越高,一直攀上了山顶,丈夫的影子由大变小,直到消失了,她才含泪慢慢地走下山来。自郭勇走后,田氏每到初一、十五,总是到山顶上对着郭勇去的方向翘首远望一会儿,然后或挖野菜或拾柴禾,在山上转大半天,方才回家。
丈夫走后,田氏早起晚眠,勤俭持家,农忙时下坡耕种锄割,农闲时在家纺织做饭。一个小脚女人支撑起全家的重担实在不是件容易事,更何况在一个灾荒连年年代。无论家里生活多么困难,她总是做两样饭,好点的给公婆吃,差的留自己吃,把二老照顾的无微不至。
这一年,春三月秋三月,滴雨没下,地里的庄稼颗粒没收。圈里的粮食已不多了,她就只给公婆做饭,自己吃点野菜充饥,粮食断囤了,田氏媳妇挎起竹篮走村串户要饭。跑一天,来到家里,把要来的饭挑出好一点的给公婆吃,孬的留自己吃。
媳妇的孝心,公婆时常被感动得落泪,街坊邻居无一不佩服的。在漫长的饥寒交迫岁月里,田氏公婆终因年老,加上盼儿心切,生活艰难病卧不起,相继死去。媳妇为了让公婆在黄泉之下也能向远处张望儿子归来,就把公婆的尸体背到山顶上埋葬了。
公婆死后,田氏饭不吃,水不喝,一直站在山上,看着远处盼望丈夫归来。但终究还是没能把丈夫盼来,最后站在山上死了,尸体渐渐变成了石头。
后来太平镇的人们想起田氏,无不爱慕、敬仰。为纪念田氏的事迹,让后人仿效孝敬老人,那座山改名公婆山,太平镇改名公婆山村。而田氏变的石头人们称:“望夫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夫石
标签:望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