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宁可我对不起天下的人,不能天下人对不起我。
原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原文出自:《杂记》
近似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1)“宁”字的意思有很多,比如说解成“宁愿”、“宁可”、“女子归省”等等等等,
“宁我负人”这一句话就有两个意思了:“宁可我辜负/对不起别人”和“难道是我辜负/对不起别人”。
(2)“毋”字的意思也有很多,“毋”字有“不要”、“不”、“没有”、“无”等禁止的意思。
我们先看问题中的说:“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个解释里面,“不可”包含了两个意义:一是禁止词“不”,二是允许词“可”。
那么按照上面对于“毋”字的使用例子来看,要说成“不可”的意思的是“毋或”,只有“毋”是不能表示“不可”的,而在“毋人负我”这句中,“毋”是一个代词而非动词,那么适合的意思就是“没有”、“没有人”。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应该是:“难道是我辜负\对不起别人,没有人辜负\对不起我吗?”
在这句话里面,不可能把“毋人”解释成“莫叫人”、“不可天下人”,把“莫叫人”摊开来说,就是:“不要让人”,把“不可天下人”摊开来说就是“不可让天下人”,就是说,即使勉强把“毋”解释成“不可”、“莫”等意思,
但是这句和肆话里面却缺少了一个词,就是要解释成“让”、“使”意思的词,这个词可以说是整句中的重心词,也就是说,这个词是不可省略的。然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一句中正是没有解释成“让”、“使”等意思的词,那么这句话的解释就不可能解释成“宁叫天下人负我,莫叫(不可)天下人负我”了。
所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应该是一个反问句,自责的反问句,“难道是我对不起别人,没有人对不起我吗?”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遂行。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 (演义中误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是别有用心,实为贬低曹操。而曹操原话又加上说话的语调则更能说明他是在进行自我安慰。 )
解释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解释:我曹操心怀天下,若天下太平,我死不足惜。但汉末天下纷乱,我死后谁来诛董卓匡扶天下?天人虽多但又有谁?有志有能,能够做到?恐怕只有我一人吧!我之命要为将来天下人博取幸福。
所以为了以后将来,我不得不慎。凄惨悲伤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态【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于普通人在那个时候死了是无足轻重的,但曹操如液死了,历史就会改变。
扩展资料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 解释:宁可我对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对不起我。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该句最早出现在孙盛《杂记》中。曾经有人理解为 “难道是我对不起别人,没有别人对不起我吗?”,但是该理解不符合古汉语的唤橡轿特点,古汉语的反问句会有语气词或者宾谓倒叙,但此语明显没有。
对于该句的理解,也可以参考清代小说曾朴《孽海花》第34回:“你不要拉我,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今天只好学曹孟德!” 的理解。
出处原文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标签:天下人,宁教,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