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父亲死去为“失怙”。
失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ī hù,指死了父亲。
《诗经》中有记载:“无父何怙?”故后称父亲死去为“失怙”。
在后世使用中,怙字由动词而变化为名词,意思有两种:一是父母的合称,例如:孩失其怙,幼丧所亲;旁无弟兄,藐然一身。二是专指父亲,例如:六岁失怙恃,不为兄嫂所容。
所以失怙和在一起就引申为“丧父”。大多数情况下都指失去父亲。
怙恃(hù shì),本义为依仗、凭借,如:怙恃其险。芦亮陪
后来用“怙恃”为父母的代称,如:少失怙恃。与失怙一词对应出现的是失恃,即死了母亲。
中国古代父母的主要称谓
1、严父慈母
人们常说严父慈母,父亲严厉,母亲慈祥,由此父亲就被称为严父、严亲,严训就是父亲对自己的教诲。家严就是指自己的父亲。同理,母亲就被称为慈母,慈亲,慈训就是母亲对自己的教诲,家慈就是指自己的母亲。
2、椿萱并茂
椿,是一种树木。按照陪蠢庄子在《逍遥游》中的说法:上古时候有一种大椿树,把八千年作为一个春天,把八千年作为一个秋天。换言之,这种椿树的寿命格外长久。当然,这是庄子的一种寓言式的说法。因为椿树长寿,所以后来椿就拿来作为对父亲的代称。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xuān)键举草,言树之背。谖草,是一种据称能忘忧的草,也就是忘忧草。背,指北堂台阶下。本来谖草是一种假想的使人忘忧的草,后来因为谖和萱同音,人们就把萱草作为忘忧草来对待。萱草就是黄花菜,又叫金针。相传古人离家远行之前,要在母亲的堂前种上一些萱草,以免母亲担忧惦念自己。
3、陟岵与陟屺
《国风魏风陟岵(hù)》第一章:“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第二章:“陟彼屺(qǐ)兮,瞻望母兮。”“陟”是登高,“岵”是有草木的山,“屺”是没有草木的山。后来人们用“陟岵”表示思念父亲,用“陟屺”表示思念母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