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阿尔卡特手机官网,阿尔卡特手机

阿尔卡特手机官网,阿尔卡特手机

2023-08-10 04:22:48 编辑:join 浏览量:544

阿尔卡特手机官网,阿尔卡特手机

大约3000多吧

找TCL吧,阿尔卡特把手机业务卖给TCL了

TCL一亿欧元合资阿尔卡特 国际手机产业洗牌开始

【搜狐IT消息】(文/陈拥军)4月26日,TCL 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与阿尔卡特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一起组建一家从事手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合资公司。该谅解备忘录的签订也标志着中国企业首次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移动终端业务深层次合作。

据悉,双方为此总投资达1亿欧元,其中,TCL通讯方面出资5500万欧元,占新公司55%股份,控股新公司,另外45%股份为阿尔卡特公司持有。阿尔卡特将投入价值4500万欧元的现金和其手机业务。

双方约定,新公司成立4年之后,阿尔卡特可以选择把持有的股份出售给TCL通讯;新公司成立5年后,TCL通讯可以选择把阿尔卡特在合资公司的全部权益转换成TCL通讯股份。

根据谅解备忘录,阿尔卡特本次作为投入的手机业务将包括客户网络、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同时还包括转让阿尔卡特600多名研发专业人才以及经验丰富的销售与营销管理团队。据此,实际上是TCL通讯通过控股以及事后收购权达成并购阿尔卡特公司手机业务的目的。

据了解,在双方签订正式协议并经股东和监管部门必要的批准之后,新公司预计在2004年第三季度开始运作。组建后的合资公司业务并不局限在中国市场,而是将在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进行全面拓展。合资公司和TCL移动的研究中心将继续设在Colombes (法国), 上海和惠州 (中国)。

针对该合作,TCL集团高级副总裁兼TCL移动通讯总经理万明坚表示,该合作将为TCL移动提供一个迅速发展国际业务的平台,这将有助于TCL移动快速实现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移动终端制造商的目标。

阿尔卡特总裁Philippe Germond先生则表示,阿尔卡特公司将继续致力于发展移动通讯解决方案,做为合作的一部分,阿尔卡特将继续保持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移动通讯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手机业务方面,由于TCL移动和阿尔卡特的手机销售和分销市场几乎没有重叠,因此合并后将对合作公司的经营和赢利带来好处。

有关方面没有就此前传言的熊猫手机拟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进行解释。此前,传闻称阿尔卡特将卖掉自己的手机业务,而当时熊猫手机是最热心的买主,并且双方曾进行过密切协商甚至就收购价格达成基本意见。在TCL跟阿尔卡特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后,熊猫方面还没有就此事发表任何意见。

不可以,会让手机毁了。而且费用也贵。

阿尔卡特手机不是很好用,如果喜欢商务机建议买诺基亚的E系列手机而且是智能手机。

我可以推荐个论坛给你“52alcatel”论坛 是阿尔卡特手机用户交流平台

不好意思没有用过这样的软件网站 ,我一般都是在应用宝这样的软件应用市场进行下载的 ,应用宝上的软件都是安全的 ,不会对手机系统造成危害 ,而且一般都是可以和手机系统完美兼容的 ,你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喜欢的手机软件 。

现在阿尔卡特没有独立的手机部门和工厂了。原有的手机研发部和工厂都融入了TCL集团。市面上的阿尔卡特手机已经很少了。大多都是合并前的型号。TCL的策略是在国内沿用TCL的品牌,而在海外沿用Alcatel的品牌。好用肯定还是好用的。

筹划近半年之后,李东生终于迈出了他面向未来的新步伐。

12月7日晚间,TCL集团发布的这则重大资产重组公告中,引发懂懂笔记关注的要点主要有两个:其一:甩掉包袱,轻装前进。TCL集团拟将公司智能终端以及相关配套业务作价47.6亿元人民币,出售给了以李东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层和战略投资人成立的TCL实业控股;其二,聚焦核心业务。上市公司保留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以及产业金融和投资及创投业务。

TCL集团方面表示,此次交易有助于上市公司解决多元化经营下业务众多、资源投入分散、行业发展阶段和周期不均衡、股东回报影响要素繁杂的现状。

全力押宝的面板产业是高技术领域吗?

TCL集团这一转变的背后,隐现整个家电行业市场的变化趋势。

对此,著名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对懂懂笔记表示:“从长线来看,在过去5、6年的时间里,半导体业务对于整个TCL集团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至少近5年内华星光电已经成为TCL主要的利润来源。这种趋势直接增强了李东生对华星光电的信心,同时他与TCL管理层对于传统家电业务的信心,也越来越不足。”

的确,作为上市公司以及国内传统家电行业的代表,TCL集团近两年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这次重组之后,智能终端业务将被剥离,TCL集团将更加聚焦在面板产业。但对资本市场而言,这样的TCL究竟是传统家电企业,还是高科技领域的半导体显示技术厂商?或许,近期TCL集团的股价走势将很快反映出投资者的态度。

在刘步尘看来,近年来TCL集团在资本市场不温不火的状态,背后原因就是包括TCL管理层以及资本市场普遍认为,在其上市公司的体系中有着一些不太优质的资产。这些资产使得投资人信心不足,从而拉低了整个TCL集团的股价。实际上,这些资产就是此次被剥离出去的终端业务,而这部分业务曾经是TCL赖以成长的基础。

“此前TCL曾追求过让华星光电独立上市,但并没有成功。此次剥离终端业务之后,TCL集团剩下的主体基本上就是华星光电,这也就相当于华星光电曲线上市了。”刘步尘强调,此举将会向资本市场传达一个信号,TCL集团现在的主要资产就是华星光电这一相对优良的部分。

实际上,此次TCL的重大重组动作在国内家电圈并未引发太大反响,因为此前相关变动早有风传。

今年6月初,李东生就已经开始着手TCL集团的转型准备。他曾多次公开表态,TCL集团将会向上游半导体产业转型。在6月26日,TCL多媒体正式更名为TCL电子控股有限公司。当时的变更公告中,TCL官方这样表示:公司逐步将消费电子终端业务分拆至香港TCL电子上市公司平台,TCL集团将成为以华星光电及半导体相关产业为核心业务的资本市场平台。

那么,TCL集团保留华星光电,聚焦自己更为关注的面板业务,是否能换来资本市场的信心?在懂懂笔记看来,未来两三年内都不会太乐观。首先,在一些分析师看来,TCL聚焦的液晶面板领域谈不上高科技,行业未来前景一般,而且投资回报周期非常漫长;其次,资本市场对于TCL这一轮操作也比较看衰。本周一开盘后,TCL股价便出现大幅下跌,截至收盘跌幅达到了5.86%。

从今年11月1日TCL集团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懂懂笔记发现华星光电在前三个季度的销售收入为190.5亿元,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6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实现的销售收入204.4亿元,以及折旧摊销前利润的85.9亿元,分别下滑了6.8%与28.9%

这些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华星光电所处的产业大环境并不理想。

刘步尘对此表示:“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保留华星光电的TCL越来越像同样以面板为主业的京东方。但是京东方这两年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理想,因为在资本市场看来,目前液晶面板产业已经算不上一个高技术领域,而且是一个重资产投入的行业。”刘步尘指出,包括日本和韩国的行业巨头都在逐步退出液晶面板的制造领域,而在显示产业内做一下对比,也会看出华星光电的技术布也并不领先。

“目前华星光电主要还是在围绕液晶技术,而液晶技术在整个显示产业已经逐渐被边缘化,目前业界普遍认为OLED、量子点以及8K代表着显示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但华星光电在这方面却没有太多布局,依然是以液晶为主。”刘步尘分析,这样的态势自然会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对TCL集团未来的信心。

当然,华星光电并没有把自己牢牢捆在液晶显示这一颗大树上。据相关业内人士分析,在OLED技术的布局方面,华星光电目前也在进行印刷OLED的技术研发。该人士指出,目前OLED市场主要以蒸镀技术为主,而市场普遍认为,蒸镀技术在未来将会被印刷技术所取代,只是目前印刷技术并不成熟。“虽然TCL目前将宝压在了OLED印刷技术上,试图实现弯道超车,但从现状来看,印刷技术要为华星光电做出营收上的贡献,还需要再等上几年。“

李东生亲自掌舵的通讯业务命运如何?

此次重组之后,TCL集团的行业角色将发生很大转变,而接收终端业务的TCL控股将接替此前TCL集团所扮演的角色。

目前,TCL控股是李东生包括TCL高层出资成立的私营企业。而TCL集团是由惠州市政府主导,拥有国资背景的大型企业,二者之间有很大区别。

将智能终端业务剥离后,这一板块和上市公司不会再有直接关系。那么,接下来李东生将会如何改造TCL移动终端业务?

有业内分析师表示,TCL将智能终端剥离出去,侧面反映出包括李东生在内的管理层,对这部分业务未来的发展并不看好,毕竟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正面临低迷,而且在未来5G真正商业化前的这段时间,行业淘汰和洗牌只会越来越激烈。在重组公告中,TCL也指出:“本次拟出售的资产,市场环境竞争激烈,盈利空间有限,出售完成后有助于上市公司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没有了上市公司的加持和束缚,TCL的智能终端业务可能会迎来一次大调整。而这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是最受外界关注的(表现也最差)。作为曾经国产手机出海的先锋队,TCL通讯曾经在2015年以年出货量7900万部的成绩,高居全球第五。如今仅仅三年时间,TCL手机已经完全被边缘化。

从去年12月李东生亲自执掌TCL通讯业务,至今已经将近一年时间,其业务整体情势有何变化?

根据TCL集团三季度财报显示,李东生主抓TCL手机业务后,似乎出现了一些起色:报告期内,TCL手机业务同比大幅减亏,在第三季度实现当季盈利。但是仔细研读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其在实现盈利的同时,手机销量也在大幅缩减。财报显示,前三季度TCL手机实现产品销量2,286.4万台,同比下降了30.4%。也就是说,盈利(减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市场表现转好,而是来自于整体成本和支出的缩减。

对于TCL通讯的这一变化,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表示:“目前TCL通讯的业务,主要是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市场,这些市场的主要产品是以阿尔卡特为主,但是近两年来阿尔卡特在当地受联想、诺基亚的冲击比较大。而此次重组,从目前来看对于TCL通讯业务的刺激并不大,虽然李东生是自己在主抓这部分业务,但从现阶段来看依然没有看到令人振奋的消息。”

近一年来,TCL通讯曾试图通过运作黑莓、plam等拥有情怀加成的老品牌来刺激销量,但从市场表现来看,这种“老品牌战略”表现得并不成功。主流消费群体的喜好、需求变化太快,而小众群体也很难再对情怀投入真金白银。这种趋势下,TCL也逐渐沦为了手机届的“养老院”。

以TCL移动业务的现状,如果放在主流互联网巨头的眼里,或许早就已经被出售,但李东生却多次表示不会放弃。这一点,似乎是和索尼(手机业务)有着同样的考量——只要不离场或许就能等到反常的机会。

而在国内其他家电巨头,如格力、康佳等企业看来,通讯业务同样是一根难以割舍的“鸡肋“,虽然他们旗下都有通讯业务,但几乎都处在市场边缘。或许,这也是传统家电企业的一种执念吧。

如果不想舍弃,就要保持现状,但是保持现状也就意味着将会长期亏损;如果想扳回一城,以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形势,可能需要更为庞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要扳倒华米OV等头部手机企业,不仅要依靠人、财、物,更要领先的行业视野和头脑。这方面,TCL又有多大胜算呢?

——————————————————————————————————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自媒体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

文|佘凯文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日前,一则关于欧洲手机品牌的视频在youtube上火了,视频是一个国外自媒体公司推出的节目名为《背后故事》,它对现今欧洲手机品牌的玩法进行了一次概括。

都知道在以前,欧洲可以说是手机行业的带头大哥,比如曾经的霸主诺基亚、法国的阿尔卡特、德国西门子及瑞典爱立信,都是响当当的手机制造商,但自从6年前,诺基亚将手机业务出售给微软以后,欧洲公司基本就从智能手机市场消失了。

《背后故事》总结了目前欧洲手机的现状,并对部分手机公司的战略进行了一个划分,主要分为三种战略。

但以现阶段手机行业的客户取向或是技术节点情况来看,市场大头部分都已经掌握在了以中美为代表的国家手中,欧洲品牌无论采取什么战略,想要在中美的夹击中突出重围有点力不从心了。

“区域冠军”战略:掩耳盗铃终不是长远之计

在《背后故事》看来,“区域冠军”战略是目前欧洲手机玩家们的主要战略之一,其中的主要代表企业有西班牙的BQ以及“法国”的WIKO。法国之所以被打上引号是因为在2017年,WIKO就已经被深圳天龙移动全资收购了,不过WIKO的主要战场依然是在法国,所以姑且仍将其视为欧洲品牌吧。

这两家公司都能生产非常标准、价格低廉的手机,但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他们只专注于少数几个市场。这就是称它们为“区域冠军”的原因。

“区域冠军”是一种简单但高效的战略,像BQ和WIKO都已经出售了数百万台的设备,并且这两年的数据显示,它们都有着盈利,相比一些全球性的手机品牌例如索尼、HTC和LG都要好。

对比索尼、LG等全球化品牌,可以发现像BQ、WIKO这类做少数市场的手机公司确实具有一定优势。它们不需要通过昂贵的全球营销渠道和客户关系支持,来建立自己的全球品牌,便于它们将资源集中在少数市场而取得成绩。

而它们这么做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WIKO已经连续四年在法国市场排名第二,即使是在全球竞争激烈背景下的2017年,更是以17%的市场占有率逼近三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在智能相对论佘凯文看来,所谓“区域冠军”战略其实也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区域冠军”成不了真正的冠军,这种品牌战略有几个非常大的劣势。首先,少数市场战略导会致品牌规模有限,而营收也将受限;其次,这种战略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在其市场缺乏相应的直接竞争对手,WIKO、BQ这类品牌无论在硬件、软件或是其他功能上都毫无优势,其唯一的价格优势,在面对像中国的小米这类品牌时将不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小米在欧洲扩张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西班牙市场,BQ受小米的冲击就非常之大,早2016年、2017年左右BQ在西班牙的市场占有率还可以排在前三,可到2018年一季度BQ则跌到了第五位,小米到达第三位。到2018年11月,小米已经高居销售榜首,并且连续8个月之久,而反观BQ已经掉出了销售榜的前十。

“小众产品”战略:在手机行业,小众的终究难以战胜大众的

顾名思义,“小众产品”战略的玩法就是,针对特定人群,推出相关小众化的产品。

来自荷兰的Fairphone公司和德国Blloc是采用这种战略的最佳案例,这种策略的诀窍在于,这些公司拥有非常独特的小众产品,而且目前并没有直接竞争对手。

像Fairphone公司,做了一款模块化手机,谈起模块化手机可能更多人熟悉的是谷歌的Project Ara,让人没想到的是Project Ara胎死腹中,而Fairphone公司的模块化手机却在2014年就上市了。

模块化手机跟乐高一样,可以自由拆卸、安装手机的各个部分模块,硬件部分的升级更新也更加容易,把对环境和供应链人员产生的负面影响将到最低。

在模块化处理手机之外,它的另一点竞争优势是其公司理念,正如其手机名称一样“Fair”,不使用“冲突矿物”并且确保生产手机的工人没有被奴役和压榨。

Fairphone公司的手机产品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过时,比如,其机身材质以工程塑料为主,厚度基本是现在主流手机的一倍,而整体配置也属于目前中低端,在价格上也不像BQ或WIKO那么有竞争力,其售价359欧元,已经相当于BQ或WIKO最贵的产品价格。

Blloc公司的产品在硬件方面也只是标配而已,但是它却开发出了非常独特的软件Blloc OS,Blloc OS是一款简化的安卓系统,功能齐全的同时,采用黑白灰的界面设计,让手机看起来非常无趣,让用户了解自己使用手机的习惯和避免沉迷。

这两家公司在想法上都极具创新,但从两家公司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来看,都不是很好。

Fairphone公司的产品已经上市几年,销售业绩基本没有什么起色,Blloc的产品刚上市不久,而鉴于价格、用户使用习惯等方面因素,有购买人群但是也不多。

智能相对论佘凯文认为,这类“小众产品”战略风险要远远大于“区域冠军”战略。第一,就是售价问题。这类“小众产品”产品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也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增加,售价也就相应要比同等配置的其他手机价格要高。之前有提到Blloc359欧元的售价已经跟BQ、WIKO等品牌最高配的手机价格相当,而Fairphone手机的售价更是高达530欧,虽然模块化手机更加易于拆卸和维修但是单个模块的价格也相对较高,高价格将会打击用户的购买意向。

第二,小众市场终究是小众市场,产品无法成为主流,并且其实小众市场的用户往往比传统用户更加挑剔,例如Fairphone公司的模块化手机,在其发售后很多用户觉得,还没有达到他们所期望的DIY程度,这就给Fairphone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会买模块化手机的用户除了部分尝鲜用户以外,大多都是些极客玩家,但这些玩家对于Fairphone手机的“可玩性”存在质疑,可若是进一步加强手机DIY程度,将会另他们的市场受众变得更窄,两边都讨不到好成了Fairphone公司的最大困扰。

“诺基亚”战略:当情怀不在,诺基亚也会变成“烂电影”

《背后故事》提出的第三种手机品牌战略就是“诺基亚”战略,所谓“诺基亚”战略你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是一个属于诺基亚也只能属于诺基亚的战略玩法。

“区域冠军”和“小众产品”策略都是将精力集中在特定的市场定位上,要么集中在某个区域,要么是集中在某个产品上,这些公司都无法成为主流品牌,因为他们就像其他欧洲智能手机制造商一样,他们对自家设备控制能力非常有限。

但诺基亚是特殊的,首先,诺基亚有广泛的用户基础,且具有相当的怀旧因素,只要价格合适,很多的消费者们还是愿意买单的;再者,全球各大零售商也都会买诺基亚的帐,只要挂着诺基亚的牌子入驻各大商超平台都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最后,就是诺基亚受投资者的青睐,无论是一线资本还是个别金融大鳄都愿意对诺基亚进行投资。

在此之外,诺基亚的本身就是自带话题性,每当诺基亚手机有什么新的动作,用户们都喜欢在各大媒体平台谈论他们,这就相当于给诺基亚在做免费的宣传。

诺基亚这个品牌仍然具有难以置信的价值,因此,HMD诺基亚背后的这家芬兰初创公司,他们有巨大的机会,可将诺基亚再次变成一个主流全球品牌。

以数据来看,在2017年HMD的诺基亚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共计845万部。另外HMD同样还生产诺基亚功能机,三季度售出了1350万部功能机,并且第四季度在功能机领域进入印度前五名。

而到了2018年二季度,在全球手机市场萎靡的大背景下,诺基亚却是一路高歌猛进,据统计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手机出货量报告显示,诺基亚二季度同比增长高达800%,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比为1%,已经稳居榜单的第九位。在欧洲市场诺基亚已经重回销售榜的第五位。

当然,诺基亚的这种战略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就是“过度消耗”。其实诺基亚的“情怀”到现在为止已经快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而诺基亚自己也清楚的知道这一情况,这也是为什么诺基亚一直在加快他们的脚步。

例如,在大多数主要市场诺基亚已经超过索尼、HTC等品牌,无论是在欧洲市场还是全球市场取得的成绩都是在1年时间内获得的,并且诺基亚已经在欧洲、中国和印度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线,这将有助于诺基亚产品在当地市场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在之前,很多人并不看好诺基亚长久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除了“情怀”正在消失之外,还有就是诺基亚的产品缺乏差异性,像《背后故事》也认为,即便很多人喜欢他们的产品,但用的依然是其他品牌手机,如果他们没有差异化的产品,那么他们的成长时间能持续多久就值得怀疑了。

智能相对论佘凯文认为,诺基亚的情况其实和周星驰的情况有点相似,在产品端没有什么太多特色之后,靠的就是情怀在支撑,周星驰的处境也许可以成为诺基亚的前车之鉴,在观众们还完那张“电影票”后,市场依旧是需要以实力说话的。

以最新的消息来看,已经传了大半年的诺基亚9PureView,可能将于本月底正式发售了,这款产品应该是诺基亚对于市场质疑的回击,其搭载了后置蔡司5摄像头,可能将会成为HMD售价最贵的智能手机。

至于诺基亚是否能重回巅峰,再一次站到手机市场金字塔的顶端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是基本不太可能的了,无论是从技术端还是市场端,诺基亚都复制不了其巅峰。

但是诺基亚只要在接下来的市场更迭之中不像第一次那样掉队,凭借其品牌的自带效应还是有希望能重回第一梯队。

小结

纵观现在的手机市场,对于欧洲玩家来说确实已经风光不再,在软件端,美国公司控制着主流的操作系统,在硬件端,欧洲公司也不能像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一样实现快速的升级更新。

所以无论是欧洲品牌们在实行什么样的战略,实话实说至少在短期内是难以完成逆袭的,至于多年以后风水轮流转那就说不定了。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编者按:本文来自“经济观察网”,记者:卢谦,36氪经授权转载。

美国时间11月1日,中国手机品牌一加在纽约刚刚发布的新品,出现在了美国三大运营商之一T-Mobile的柜台。

尽管时间上,一加手机的发布会和10月30日的苹果“封箱”发布会险些“撞车”,来自中国的手机品牌一加(One Plus)还是试图在全球关注苹果新品之前,传递一些来自太平洋西岸手机品牌的声音。

这个声音是中国手机品牌走向海外市场的缩影。当手机市场成为“红海”,中国厂商将目标瞄向了海外——印度、东南亚、非洲……“性价比”一度成为中国手机品牌的代名词。当商家们将目光转向欧美市场,产品质量、品牌形象、更高的利润正在成为中国手机厂商的追求目标。

如果从1998年中兴通讯在美国设立研究所开始,中国的手机品牌在探索美国市场的道路上已经走了20年。进入美国当地市场、成为主流产品的中国品牌依旧寥寥。大多数中国品牌仍然“游离”在美国的线上渠道。在美国,智能手机的销量主力长期由运营商把持,他们占据了美国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进军美国市场有多难?近年来,不断有新的中国厂商亮相美国CES展(国际电子消费展),意图通过一年一度科技圈开年盛会,叩击美国市场的大门。华为、小米等中国手机巨头曾在公开场合发布过“进军”美国的信息。老牌手机品牌酷派更是打出了“在美利坚的土地上生长,重新伟大”的口号。

“这(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进入美国)。”凯度全球战略洞察总监Francisco Bastos在29日(美东时间)回复经济观察网的信息时提出了他的看法。原因则是政府部门考虑的安全问题。

不过,从“入局者”一加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手机厂商进入美国的路线图。

美国规则

在纽约的发布会当天,一加手机CEO刘作虎和T-Mobile的人聊天,话题是一加与T-Mobile的合作(速度)是否打破了这家美国当地运营商的记录?

刘作虎收获了他想要的答案。在此前,按照T-Mobile的流程,一家手机厂商与运营商达成合作至少要十六、十七个月以上,而一加和T-Mobile第一次接触到正式官宣,仅用十一个月左右。T-Mobile方面将其视为一个奇迹。

Francisco Bastos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中国手机进入美国市场,需要通过严格的测试协议,并坚持高的商业标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监管部门的批准。

曾在电信行业从事12年、现任凯度消费者洞察总监的梁亚光进一步解释道:“现在美国销售手机至少要满足政府的技术规定,包括FCC(美国国家准入认证)等。这个测试的花费大概每款十万美元左右。”

相比较FCC,运营商这道关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成本和技术要求。梁亚光以AT&T的技术规范为例,“10776(一个系列标准)里面从协议到硬件、软件到功耗,纷繁复杂不胜枚举。”完成运营商的入网要求每款手机要花费大概十几周的时间并且要支付上百万美元,而且要有相应的人力资源。

除了FCC认证、运营商在网实测,手机厂商通常还要经过第三方认证,不同的操作系统还要通过其开发商的认证(如Android手机需通过谷歌认证)等程序,且每一款产品版本改动都需要重新走一遍流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甚至会直接进入运营商禁售“黑名单”。

以至于美国当地知名的科技媒体CNET也认为:“认证是一个巨大而昂贵的障碍。”不过在他们看来,这样操作的目的在于——确保手机与网络良好匹配。“请记住,认证是保证你购买的手机适用于每个运营商频段,包括漫游频段。它还可以确保你的手机能够快速连接到网络并保持连接状态,因此你不会出现大量掉线或上传和下载速度慢的问题。”

对于高昂的准入门槛,梁亚光认为:“想要完全对冲这些准入成本,单款销售量要达到一定量级以上才能盈利。”但中国品牌在美国的知名度和口碑,又难能保证他们能达到这一数目。

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手机厂商对美国市场的追逐。

相对于中国和印度市场,尽管这两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二大手机市场,而美国市场高达70%以上的市场份额(数据来源:凯度),都是中高端价位的产品。相比在中国和印度市场的性价比策略,美国市场的高端品牌、高额利润,无不刺激着中国厂商的嗅觉。

中国厂商探路20年

中国手机厂商开始美国市场之旅,还要回到20年前说起。

1996年,“中华大战”(中兴和华为开始争夺国内市场)在即,中兴和华为几乎同时开启产品多元化的策略,然而,两家在产品结构上,至少有70%是重合的。

1997年,奠定了中兴通讯的老董事长侯为贵将公司送上了A股,但当年总营收只有6.31亿元,与其相竞争的华为,营收早已超过了26亿元。

在业务结构高度重合的情况下,中兴将目光放在了北美市场。1998年,侯为贵远赴美国主持设立了三家美国研究所,分别位于新泽西、圣迭戈和硅谷。这一举动被视为中国手机提前布局北美市场的开始。

今天来看,相对于在国内市场的疲态表现,美国无疑成为中兴的富矿。截至目前,中兴与包括AT&T、Verizon、Sprint、T-Mobile在内的美国所有运营商建立了合作关系。Counterpoint机构发布的2018Q1美国手机市场份额的报告显示,美国单季销量超过3870万部。其中,中兴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美第4位(市场占比10%),排在它前面的分别是苹果(42%)、三星(22%)、LG(14%)。

Francisco Bastos认为,中兴在美国的发展得益于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ACW(美国,中国,全球),“在那里他们优先考虑美国甚至超过中国。”

这也是前中兴终端CEO程立新始终贯彻的,在他负责北美市场时,曾这样评价美国市场对中兴的意义:“在美国不能够处于领先的地位,就不可能在电信行业占据领头羊的地位。”

与中兴类似的还有酷派。早些年,酷派借助中国运营商渠道,在国内手机市场风生水起。其中,合约机、定制机是他们占领市场的一大利器,并一度进入国内手机市场前三。在美国,他们依旧保持这样的“传统”。

2011年,酷派就通过了美国市场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和运营商合作还是自主品牌,酷派近年来均推出了相关的产品。但从猎豹大数据今年4月份发出的一份监测数据来看,酷派仅占有0.58%的市场份额。需要提醒的是,该数据仅采集了安卓端口的活跃数。

此前负责酷派手机业务的杜金彪曾坦言,因为受资金影响,酷派曾不得不放弃一些运营商的招标。2017年9月开始,资金已经不再是困扰酷派的主要问题。他透露,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把美国市场做大,增强产品研发实力、竞争力、积极投标,争取更多的订单。

第一要务保证美国产品的供应,这是杜金彪当时的工作重心。2017年的最后一天,酷派CEO蒋超在美国发了一条微博:“2018,让我们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成长,让我们重新伟大,God bless America, God bless Coolpad。”

在Francisco Bastos的观察中,这种方式确实为中国的手机品牌带来了生存空间。“他们与各种运营商结成伙伴关系,但主要定位于廉价市场(低于200美元的价格),这使得通过MVNO(移动虚拟网络运营)的销售变得容易。”Francisco Bastos认为,这种预付费低成本战略是成功的,他们在这个市场上获得了相当大的份额。

相对于中兴在美国的“拼”劲儿,还有一些中国厂商则采取了较“巧”的方式进入美国——收购。比较典型的就是TCL收购阿尔卡特、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

如果说,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是为了推动联想手机板块的迅速上位,加速其全球化的业务布局。TCL收购阿尔卡特的表态则更加清晰,用董事长李东升的话说,“我们在欧美市场还是空白的,通过收购品牌、渠道和客户能够帮助TCL迅速进入欧美两个主流市场。”

事实上也是如此,摩托罗拉和阿尔卡特早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全球品牌,收购他们使得中国厂商进入发达国家有了相对稳定而又便捷的通道。而今,摩托罗拉和阿尔卡特均在美国市场中能够排名前十,分别占有4%和2%的市场(2018年1季度数据)。

对于目前未能通过运营商进入主流渠道的中国厂商而言,亚马逊和eBay成为最受中国手机厂商欢迎的入口,尽管这些渠道在美国市场的占比仅有10%左右。此外,各自厂家在北美或者全球设立的官网、网络社区也成为吸引当地用户关注的“窗口”之一。

在第一手机界研究院9月份的监测数据中,在美国手机市场(当月销量1500万台),中国仅有中兴手机占据了当月6%的份额,华为、荣耀、小米、酷派、HTC、一加、华硕等品牌所占市场份额均未达到1%。不过反观线上市场,年初和美国运营商合作告吹的华为,其Mate 系列的产品在9月美国线上市场手机品牌销量高居榜首。

参考其他咨询公司的数据,中国厂商在线上数据细分领域同样亮眼。IDC公布的数据称,2017年在美国市场,一加是400美元~600美元价位手机公开市场中的行业领先者,占据44.3%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其次为摩托罗拉,占16.7%的份额。第三名为苹果,占10.9%。

搭上运营商的快车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日,一加6T正式出现在美国三大运营商之一——T-Mobile线下门店的柜台。对于一加而言,从相对狭小的线上渠道,转向在全美拥有5600家门店的T-Mobile,这家来自中国的手机品牌将接触到更多的消费者,打开更广阔的美国公开市场。

这也是开拓美国市场的必经之路。

梁亚光说:“没有运营商的合作,如果仅仅在公开市场销售,消费者的体验则会大幅下降。”他从产品的“入场门槛”分析,如果使用某些运营商的网络无法使用4GLTE或WiFi热点等限制,这会进一步限制产品的销量。

凯度消费者指数给出的数据显示,美国合约机在市场的占比高达84%。Francisco Bastos分析称:“这表明美国人非常习惯于直接从运营商那里获得设备,运营商为客户提供非常优惠的价格和可访问(网络)的计划。”

在美国,上述的优惠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计划,即你每月付一次电话费,不付利息,也不受合同约束,这只能通过运营商完成。Francisco Bastos认为,考虑到这一点,人们还喜欢和店里的销售助理交谈,并测试他们的设备,这就是为什么在线销售(线上市场)没有增长那么多的原因。

纽约的发布会上,一加手机推出的6T价格分别为549美元(6GB+128GB)、579美元(8GB+128GB)和629美元(8GB+256GB)。而400-800美元的价位,在美国市场被视为中高端的销售区间,在过去的一年,有40%的市场份额来自于这一价位段。

在此前中国厂商早有布局的200美元以下的销售市场,尽管这一区间占据着近30%的市场,不过Francisco Bastos认为:“廉价品牌在美国举步维艰。”他观察到的美国市场,是一个非常以品牌为导向的市场,在他看来,这也是苹果如此强大的原因之一。

Francisco Bastos告诫中国的手机厂商:“市场的商品化和规格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仅仅拥有与众不同的USP(一种营销理论,指独特的销售主张)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创建一个吸引人的、可靠的品牌,让消费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

对于一加而言,培育品牌事实上从2014年首款手机发布时便已开始。2014年9月,刘作虎微博公布,美国亚马逊有将近两千名员工购买了一加1。这是很早就令一加团队兴奋的消息,“我们的第一批用户便是来自美国硅谷的极客们。”

这也是一加始终坚持互联网策略的结果。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一加一直聚焦在线上渠道。创始人刘作虎的观点是,现在的年轻人是生在互联网浪潮里的一代,与生俱来的是互联网消费习惯,互联网渠道会是手机销售的主流。另一个观点则显示出他对全球品牌的企图:“作为定位国际化的品牌,通过互联网渠道,能最快地接触到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向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

如今,5年过去了,一加在美国的官网社区早已成为当地用户的聚集地。刘作虎在纽约发布会后透露:“我们60%的销售都是来自于用户的口碑推荐。”

此前,Francisco Bastos曾认为,当下并不是中国手机进入美国的最好时机,但他同样发现,消费者并不这样认为。

“与其认为One Plus是一个中国品牌,他们(消费者)认为它更像是一个以优惠价格提供优质产品的利基(针对企业的优势细分出来的市场)品牌。”只做旗舰机,一直以来是一加手机的产品定位。Francisco Bastos表示,“如果一加保持这种定位,我不认为他们是中国产品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不过,接下来真正进入美国主流市场,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也许对一加而言还有更大的挑战——销量和产能。

在纽约的发布会上,一加公布了2017年的业绩:全球销售额突破15亿美元(是2016年的2倍),其中,营业额70%来自于海外市场。在手机巨头林立的美国,这一数字并不出众。而在运营商方面,手机制造商没有足够的销售能力和生产能力,也将会限制手机品牌在美国的发展。

在美国科技媒体CNET看来,“运营商希望销售很多的手机 ,从而让客户迷上每月提供的服务。如果有问题的品牌无法产生足够的数量来支持这种需求,那么该设备就不是运营商可以向数百万客户承诺的设备。”

T-曾参与一加与T-Mobile合作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目前一加已经专门为T-Mobile的产品扩充了产线。同时,上述人员透露,至于下一步是否在北美建厂,需要未来的规模支撑。

中国手机厂商进军美国市场的步伐从未停歇。小米董事长雷军早在今年3月宣称,小米计划在2018年底或是2019年初正式进入美国市场。而今,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

标签:阿尔卡特,手机,官网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21194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