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在平时的收藏过程中,会经常看到一些藏品的表面重大缺陷。
一种是制瓷工艺中,由于高温烧制而成过程中,工艺流程本身造成的流釉、缩釉或者陶瓷生产复杂细致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小的瑕疵,如气泡、棕眼等等现象。
这个情况制瓷工艺中极为正常,也会造成制瓷成本的增加。所以,有缺陷的瓷器有幸留存下来也是普遍现象了。
另一种是藏品在多年的人为把玩过程中,出现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造成了这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现,形成了一些器物独有的时代特征。
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烧成和长期使用后的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是瓷器鉴别中不可缺少的历史时代佐证。
在明代以及清代制瓷发展中,民窑瓷器大量使用于民间生活中,有一点缺陷的瓷器不舍得扔掉,不影响其功能的同时保存下来。官窑瓷器不同,缺陷大一些的瓷器会被直接摔坏掉,在景德镇古窑场地下留存了大量的瓷器碎片为证!
古瓷器口边、足边在使用、鉴赏过程中极易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就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迹,形成磕伤。
瓷器烧制过程中釉面随温度变化的影响产生了自然缩釉情况。
永乐宣德时期瓷器釉面常看到布满下凹的星点,犹如桔皮状,被称为“桔皮釉”或“桔皮棕眼”,这是明宣德时期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
开片:古瓷器在历史年轮的过程中,由于保管环境和温度变化等等原因,造成表面大面积的裂纹,感觉瓷器马上就要炸开,或者像宋代汝窑瓷器那样,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面积的细小开片现象。这些缺陷实际上就是准确鉴定的重大参考情况。有些瓷器比如湖田窑影青瓷出土的时候会看到在眼前突然有炸裂出来,就是环境温度变化造成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现代仿品因为有高科技的电气窑可以人为控制温度的急剧变化,理论上可以人为做到开片模仿。有经验的藏家还是可以比较出来其不同。
柴窑烧制的特点在于温度是慢慢升高的,在古代没有温度计,所有温度需求定位均是人工来控制的。造成了瓷器微观气泡的产生。
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随温度变化某些化学成分会产生气体,大部分气体会散逸,未及散逸的气体被釉面包裹住,就在釉内形成了气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大小不一。这个现象是鉴定古瓷的重要环节。但是,也只是参考而已。因为现代仿品完全做到人为控制温度模仿柴窑的烧制技艺!同理,丰富经验的藏家实际上也可以区别。
常见的一类普通现代仿品,因为使用的是电控恒温电气窑,温度控制自如切换,所以釉内气泡极小,用放大镜看有的几乎形成小白点,均匀地分布在釉面内。
瓷器出土沁色是水碱、水锈、土锈这几类现象都是在出土瓷器身上表现出来的痕迹,这些痕迹有的是呈灰白色、灰黄色的土沁情况,或是铁锈状斑痕等等。无论是铁锈还是土疤,这些瑕疵由于地下环境潮湿,环境复杂,泥土中的瓷器内部元素与釉面产生化学反应,土沁深入釉面,锈迹坚实,不会轻易洗刷掉。
另外,古陶瓷还有釉面剥落老化现象,尤其是低温烧制瓷器,釉面与胎胚结合的不牢固,随时间流逝产生了脱离现象,藏家在收藏这类藏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存环境和运输风险!
藏家收藏价值观念不同,但是,学习鉴定鉴赏知识是非常重要提高自己的手段。
以上所有古陶瓷缺陷都是准确判断其制瓷工艺和历史年轮的显著特征!收藏有价值的艺术品保护文物是每个藏家的责任与担当!
尊重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基础知识,艺术品,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