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历史上韦编三绝的由来,孔子勤奋好学,把书都读烂了

历史上韦编三绝的由来,孔子勤奋好学,把书都读烂了

2023-08-03 16:03:01 编辑:join 浏览量:565

历史上韦编三绝的由来,孔子勤奋好学,把书都读烂了

历史上韦编三绝的由来,孔子勤奋好学,把书都读烂了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严政苛律和过分的刑罚。在至今20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秦始皇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见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同时孔子也是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全国各地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到别国传教授业,突破官府的垄断,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孔子在晚年编订的文化典籍《诗》、《书》、《春秋》等成为千年来流传的经典,孔子对我们文化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三岁丧父,从小由母亲带着他生活,辛辛苦苦把他抚养成人,教他礼节。所以孔子是个守礼节,爱学习的人。孔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学习非常用功。从书中学习古礼,他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孔子精通"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所以二十多岁的时候,孔子的名声就比较大了。

孔子韦编三绝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找到齐景公,跟他谈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可以受到重用。果然听了孔子的话,齐景公觉得这个小伙子见识非凡,是个人才,于是想把孔子留下来。但是但是的齐国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华而不实,反对孔子留下来,经过一凡权衡,齐景公并没有强留孔子。孔子打算前往鲁国做官,齐国大夫认为孔子这人如果去鲁国做事,往后必定对齐国不利,所以让齐景公给鲁国国君鲁定公送了八十名歌女,命令歌女日日在朝歌表演,目的就是让鲁定公无心国家政事,让前往的孔子见状离开。果然本来打算在鲁国做官的孔子和学生见状,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从此之后孔子便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宣传主张,但是当时的战国,忙着打仗战火纷飞,他那套“仁爱”的主张显然不太合适宜,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他们都没有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没办法孔子只好回到鲁国,放弃了从政这条路,而是搞起来教育,把思想变成书本,传授下一代。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之后的《论语》把孔子与学生的教学对话都记录下来,可谓字字珠玑,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就算放到现在依然十分受用。孔子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关于韦编三绝是这样的。古时候的书是竹子弄成的竹简编制而成的,一根竹简上少则几个字,多则几十个字。一部竹卷由几十甚至上百根竹简组成,竹简又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便于收放和悦读。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那我们知道熟牛皮绳肯定是这几个中最结实的。像《周易》《论语》这样厚重重要的书,一般都采用韦编的方法编连起来的。

孔子读书很专注,他把《周易》来来回回读了无数遍,和现在读书一样,如果一本书看的太多遍书本肯定会变旧甚至破掉,牛皮绳虽然牢固,但是经过孔子这样日日夜夜的翻阅,还是会断掉。孔子会把断掉的牛皮绳换掉,重新把书组装好,再继续读,就这样读断了很多根牛皮绳,即使这样,孔子表示对《周易》的文质没有理解透彻,多少谦虚啊。以此人们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为了鼓励后人热爱学习,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读书非常地勤奋。

标签:韦编三绝,读烂,由来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19925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