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傅山书法不只有行草,他还是清朝第一位篆书创作者

傅山书法不只有行草,他还是清朝第一位篆书创作者

2023-07-30 10:50:31 编辑:join 浏览量:557

傅山书法不只有行草,他还是清朝第一位篆书创作者

傅山

明末清初的傅山,有着多面的人生:他是一个抗清的明朝遗老,又是一个学养深厚的学究;他是一个妙手回春的医者,又是一个能够开宗立派的书法家;他是一个仗剑天涯的侠客,又是一个身披朱衣的道人。人生的多重面貌,反映在他的书法上,注定会变化多端、跨度极大。

傅山草书

傅山的书法,以行草为最。他那缠绵环绕、大气磅礴的行草书,是明末清初高堂大轴书风的代表。除此之外,他的篆书也很可观。如果按照生卒年来算,傅山算是清代第一位篆书创作者。

傅山篆书

傅山草篆属“奇”之一脉。他曾强调:“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适发明者一笑。”“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特别强调了楷书和篆书的关系。

傅山小楷《金刚经》笔笔篆意,尽显高古意韵。对照傅山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草书来看,与篆书也有莫大关联。傅山草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非常多的“圈”,乃典型的篆书笔法。

傅山小楷《金刚经》局部

傅山草书受到篆书影响。反过来看,篆书也受到草书的影响,是为“草篆”。其草篆即便其中相对规矩一路的作品,也和习惯上所说的二李篆书大相径庭。笔势奔放者,字形之间已有牵丝引带,不遵从藏头护尾、笔笔回锋的律令,完全是一派天机,意随笔到,率性而为,不拘陈法。

傅山篆书和草书的共同点在于全以“气”胜,气韵生动、气场强大,篆书本身的技法已退居其次,完全是一种“表现”的需要。赵宧光篆书从《天发神谶碑》出,字形上仍然沿袭篆书的一些要求,而傅山已经“忽略”这一点,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傅山篆书

言及至此,自然要想到“草篆”和“篆书”的关系,草篆是篆,草篆不是篆,有点类似白马是马,白马非马。《散氏盘》被称为“草篆”,实则只有“草意”,是行笔上呈现的意趣,在笔画和字形上并没有改变篆书法则。

傅山草篆的来源,首先会令人想到奇古野怪而很难辨识的《岣嵝碑》,外加上鸟虫篆。傅山作书喜用奇字,行、楷概莫能外,更不用说篆书了。傅山很可能就是从这两路篆书中获得启发,尤其是前者,在用笔上加以强化,凸显狂草的特征,不全是篆书笔法,增加枯淡浓润的变化,成一家之面目。

《岣嵝碑》

从这一点来说,傅山是有意避开类似二李端庄平正的篆书风貌,以契合自己的气质,同时也利于表现。再者,如果从一个书家擅长多种书体,最终必须统一的要求来讲,倘若傅山写一手纯粹标准的二李篆书,反而显得不伦不类了。换一个角度思考,傅山可能擅长近似二李一路的篆书,有这样的功力,却不愿这样去写,他要表现自己。

傅山篆书好奇古,遍寻古字、奇字,尝试将大篆、小篆杂糅,注意到不同时期篆书的不同特点,将大篆字形以小篆的规矩加以要求,或者在小篆当中掺入大篆字形。这种方法无疑影响到其后的“扬州八怪”和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乃至齐白石等。

傅山篆书《五言诗册》之一

傅山草篆之所以独具一格,具有强烈奔放而又绵厚的气息,核心是具备了“篆籀之气”。尽管夹杂了行草书笔法,但就整体用笔而言,筋力内含,线质多半婉转,取势外拓,会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傅山所崇拜的颜鲁公,用的正是“篆籀之法”,用笔提按而少圭角,笔画亦少起伏,转折处多用圆通暗过之法,笔画可得浑穆之致。

傅山草书

傅山仰慕颜真卿,心摹手追,以草法直接介入大篆形体,笔势连绵,结字奇逸纵横,全篇激情四射,令人震撼。

(薛元明)

标签:傅山,行草,创作者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19014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