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就业难:为什么?怎么办?

就业难:为什么?怎么办?

2023-07-23 23:08:15 编辑:join 浏览量:528

就业难:为什么?怎么办?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偶然的,无论是从教育培养质量,还是就业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的余地,“僧多粥少”,这也是目前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其实,何止大学生就业,其他人群就业何尝不是如此,此次就业问题只不过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更加突出而已。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提高应届毕业生的素质,使其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又在于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训,让应届毕业生得到切实有效的成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对于许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这个冬天显得有点寒冷。当有的大学生得知自己应聘的单位共收到成千上万份报名简历的时候,在心头笼罩已久的就业阴影,真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压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缓解,反而越积越重。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去年以来,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眼下,不少学生还在为何去何从愁眉不展。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就业的春天在哪里呢?大学生就业市场之所以冰冻不减,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许在于应届毕业生们大多空有学历,并不具备基本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素质。这些又恰恰是各大企业用人单位所迫切需要的。而在体力劳动领域,大学生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完全提升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参加职业培训无疑是见效最快最好的方法。在IT培训越来越符合实际需要的今天。北大青鸟光谷校区的BENET 3.0 课程,在重视教授学员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还特别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目标是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网络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大学生“就业难”的第二个原因,是我国体制内的一部分工作岗位被长期冻结,后来者很难得到进入和参与竞争的机会。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一旦进去之后就等于进入了终生保障的“保险箱”,被淘汰、辞退的比例比较低。这样起码存在三方面的弊端:一是由于竞争遴选机制缺乏,而难以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二是由于缺少外来的竞争压力而导致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等弊病产生;三是对于新增劳动力而言,减少了参与竞争的机会。解决这一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根本的途径在于建立开放性的用人机制,建立完善人员进入机制、责任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给予新增劳动力更多的竞争和进入机会。从而既有利于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大学生“就业难”的第三个原因,是围绕就业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就业由国家包分配过渡到自主择业之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从政府、学校到用人单位,都缺少有效的机构或者手段,去指导、协调和服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衔接。由于缺少业务指导、充分的信息和有效的供需渠道,用人单位的招聘和大学生的择业都带有盲目性。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方面的指导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是主管部门方面,应有机构常规性地收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信息并定期发布,也应有机构对短期、中期、长期的人才信息进行统计预测,并据此指导大学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其次是在大学的教学安排方面,包括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市场需求、就业状况相脱节的问题都相当普遍。再次是很多用人单位,都缺乏与高校之间的常规性供需渠道,其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无法顺利到达供给方。最后是学生方面,虽然疲于奔命的“考证族”大有人在,但真正懂得结合自身特点、市场需求和行业状况进行职业规划,有方向、有目标、有步骤地发展自己的学生并不多见。虽然每年在大学生择业的高峰期间,各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举办人才招聘会和组织各种考试等等,但由于缺乏指导协调和信息交流,涉及的各方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供需成功衔接的几率。 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也只是一种现象。如果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就必定能改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让求职“寒冬”迈入春天。

标签:就业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17608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