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炙麻黄性状
【别名】
龙沙、狗骨、卑相、卑盐
【来源】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再晒干。
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
【性状】
①草麻黄
又 名:田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径约1~2毫米,通常切成长约2~3厘米的小段。
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 明显,节间长2.5~6厘米。
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稀3片),长约3~4毫米,上部灰白色,锐长,三角形,尖端反曲,基部棕红色,连合成筒状。
茎质脆,易 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为绿黄色,中央髓部呈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
②木贼麻黄
茎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较草麻黄稍细,直径约 1~1.5毫米。
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有纵走棱线,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5~3厘米。
节上有2片(稀3片)膜质鳞叶,长约1~2毫米,上部为短三角 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黑棕色,连合成筒状。其他与上种相似。
③中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直径为1.5~3毫米,全草呈黄绿色,节上的膜质鳞叶为3片轮生,长约2~3毫米。
灰白色,先端锐尖,节间长2~6厘米,手触之有粗糙感。
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性味】
辛、微苦,温。
2炙麻黄炮制方法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去节、碎剉和煮数沸等炮制方法(《玉函》)。
宋代增加了杵末(《证类》)、酒煎(《圣惠方》)、清炒(《博济》)、沸汤泡(《苏沈》)、蜜炙(《衍义》)等法。元代又有炒黄、烧炭(《宝鉴》)。
明代增有炒焦和姜汁浸制(《普济方》)、炒黑(《一草亭》)、沸醋汤浸(《仁术》)、酒蜜拌炒焦法(《景岳》)等。清代有酒洗(《暑疫》)、酒煮(《得配》)。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
【现代炮制方法】
1、麻黄:取原药材,除去残根、木质茎等杂质,洗净,润透,切中段,干燥。
2、蜜麻黄: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麻黄段拌匀,闷透,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晾。麻黄每l00kg用炼蜜20kg。
【饮片性状】麻黄为细圆柱形小段,长10~20mm,直径1~2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脊线,手感粗糙,节上有细小鳞片2~3叶,质脆,断面中心显红黄色,粉性,气微香,味涩,微苦。
蜜麻黄形如麻黄段,表面黄色至深黄绿色,略滋润,微显光泽,有蜜糖香气,味微甜。
【质量标准】麻黄含杂质不得过5.0%,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不得过10.0%,按干燥品计算,含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炮制目的】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
生麻黄以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作用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和风水浮肿。
蜂蜜性味甘平,具有甘缓润燥作用。
麻黄经蜜制后味甘而微苦,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并能与麻黄的止咳平喘的功效起协同作用,从而增强宣肺平喘止咳的效力,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阻咳嗽气喘的患者。
3炙麻黄的作用
1、用于风寒表证。本品辛温升散之性较强,能开泄腠理、透发毛窍,以外散侵袭肌表的风寒邪气。在发散风寒药中,其发汗作用最强,为重要的发汗解表药。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
治疗此证,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更能增强发汗、散寒以解表之力。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如《伤寒论》麻黄汤。本品亦可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如《和剂局方》十神汤,其与紫苏等药配伍。
2、用于喘咳证。本品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可外开皮毛的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
对于风寒外束,肺夫宣降之喘急咳逆,最宜使用本品,其发散风寒与平喘的功效,能全面针对该证的病因病理,如《和剂局方》三拗汤。
对肺热壅盛而肺气上逆之喘咳,本品仍可宣降肺气以收平喘之剂,如《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喘咳而痰多者,尚须配伍化痰之药,如《摄生众妙方》定喘汤,其与款冬花、半夏、苏子等同用。
3、用于水肿。本品利尿退肿,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因其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的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水肿初起,而有表证者。
《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其与甘草同用,即可获效。如再配伍其他发汗解表药和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其与生姜、白术等同用。
此外,本品发散风寒的作用,还可以治疗风寒所致疮疹或皮肤瘙痒,鼻渊(鼻窦炎)、鼻窒(慢性鼻炎)之鼻塞不通或流涕不止。
其散寒通滞之效,尚可用于风寒痹痛及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等证。
4炙麻黄与生麻黄的区别
麻黄是临床常用药物,性温,味辛、微苦,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
应用上有生麻黄与炙麻黄的区别,二者的功效有一定的差别。
生麻黄:辛散作用较强,长于发汗解表利水,多用于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等风寒表实证,常配伍桂枝增强其发汗解表之力;还可用于风水浮肿,常配伍生姜、白术等。
炙麻黄:用蜂蜜拌炒后,辛散作用减弱,发汗解表利水的功效减低,但宣肺平喘的作用增强,多用于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喘证,与石膏、杏仁等配伍还可用于热邪壅肺所致的咳喘证。
5炙麻黄的附方
1.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伤寒论》麻黄汤)
2.治太阳、少阴两感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麻黄附于细辛汤)
3.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二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4.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言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闷气短 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日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5.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治咳喘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射干十三枚,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7.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上五咪,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三温三服。
(《金匮要略》越婢汤)
8.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者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
9.治水气病,皮水无汗者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
10.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1.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者 麻黄三十铢,独活一两,细辛十二铢,黄芪十二铢,黄芩十八铢。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
(《千金要方》引张仲景三黄汤)
12.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 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
(《圣惠方》
13.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取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4.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 麻黄三两,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
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要方》麻黄醇酒汤)
15.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下悸动 半夏、麻黄各等分。
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
饮服三丸,日三服。
(《金匮要略》半夏麻黄丸)
16.疗人嗜眠喜睡方 麻黄、术各五分,甘草三分。捣末,服一方寸匕,日三。
(《肘后方》)
17.治流痰及一切阴疽,漫肿无头,平塌白陷 麻黄五分,熟地一两,白芥子二钱(炒、研),炮姜炭五分,甘草一钱,肉桂一钱,鹿用胶三钱。
水煎服。
(《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18.治疥疮 猪油四两,斑蝥三个,麻黄五钱,蓖麻子(去壳研烂)一百粒,大枫子(去壳研烂)一百粒。
先将猪油化开,下斑蝥煎数沸,随去斑蝥,再下麻黄,煎枯滤去渣,将大枫、蓖麻肉和匀听搽。(《医学心悟》麻黄膏)
19治病疮疱倒黡黑者 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
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何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
20.治酒皶鼻 麻黄、麻黄根各二两,头生酒五壶。
将药入酒内煮三炷香久,露一宿,每早晚各饮3~5杯。
(麻黄宣肺酒)
21.治内外障眼 麻黄一两,当归身一钱。上二味,同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许,共为细末。含水,鼻内(口畜)之。(《兰室秘藏》(口畜)药麻黄散) 2
2.治眼目偏痛及头风 麻黄(烧灰)半两,盆硝二钱半,麝香、脑子各少许。为细末,鼻内(口畜)之。(《昔济方》如圣散)
标签: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