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等西北各省。 明代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 础上形成。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 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
它的特点是:
1、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 唱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善于 表现悲壮、激昂和凄楚的情感。以演历史 题材的大戏为主,也有很多描写家庭伦理 的剧目。
2、大都文词通俗,结构紧凑,表达人 物思想感情质朴有力。在明末清初秦腔流 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 影响,成为“梆子腔”(或叫“乱弹”)系统中 代表性剧种。
3、流行于陕西的秦腔以“西安乱弹”为主,又有“同州梆子”(也叫“东路 梆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 艺工作者曾用秦腔的艺术形式,创作、演 出了《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剧,对于 革命宣传和艺术改革都起了积极作用。解 放后秦腔在剧目创作和艺术革新上有很大提高,影响很广。
秦腔的著名演员有刘毓中、李正敏、 苏育民、宋上华、孟遏云、萧若兰等。
拓展资料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标签:秦腔,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