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含义。中国古人很早就会对纺织物进行染色,并且对不同的颜色赋予不同的意义。
我们常用“大红大紫”“红得发紫”来形容一个人人气极旺。紫色,在人们看来,是一种高贵典雅的颜色,具有十分神秘的气质。
中国古代的颜色:正色与间色有别
古人将颜色分为正色与间色。在西周时,人们已经有了正色与间色的区别。正色指的是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色”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 “厥共惟土五色。” 古代封国,常以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来建立社坛。
《孙子兵法》中说: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这里的五色也就是上面这五种正色,这句话是说,所有的颜色都是由它们调和而成。
五色信仰被认为从五行学说引申而来,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比如广州之所以得名“五羊城”,就是传说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而来。
所谓的间色,就是由五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比如紫色、浅红色、红青色、淡青色等等。
在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中,正色意味着正面、较高地位,间色则意味着负面、较低地位。颜色本身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古人通过正色与间色的划分,颜色就成为了贵贱、身份的象征。
紫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嬗变
紫色是蓝色与红色的混合色,是一种典型的间色。
《论语·阳货》说: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十分厌恶用紫色排挤红色,厌恶用郑国之音扰乱正统的雅乐,厌恶用巧言利嘴颠覆国家与世族者。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紫色的地位提升,常用来代表富贵庄严。同时,有了五等官服制度,官位从高到低的颜色分别为:朱、紫、绯、绿、青。
到了唐代,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可穿紫色官服,唐代禁止老百姓公开穿朱 、紫、青、绿等颜色的服装。《唐会要》中说:“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宋朝则有“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说法。
下面是唐宋时期,一品到九品的官服颜色。
唐朝: 紫色、紫色、紫色、深绯色、浅绯色、深绿色、浅绿色、浅青色、浅青色。
宋朝: 紫色、紫色、紫色、紫色、绯红色、绯红色、绿色、绿色、绿色。
元朝承袭宋朝,官府级别与颜色和宋朝基本相同。
到了明朝以后,因为明代帝王姓“朱”,而孔子又说“恶紫夺朱”,因此,紫色在明代的地位骤降,绯色取而代之成为尊贵的象征。
明代一品到四品官员都着绯色,五品到九品官服则为青色与绿色。到了清朝,官服颜色则一律变成了青色或者蓝色。
紫色变得尊贵的原因
作为间色的紫色本来是卑贱之色,是如何变得如此尊贵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紫色常被人们认为富于帝王之气。
中国古人将星空分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又名“中宫”“紫宫”,居于中央,被认为是天帝的居所。
在封建社会,皇宫是权力与富贵的象征,所以帝王的宫殿也被称为紫禁城。紫庭、紫闱、紫朝、紫阁、紫殿等词语也和帝王、皇宫有关。日本王室尊崇紫色,同样源于中国古代对北极星的崇拜。传说秦始皇在位时,听说东南有天子之气出现,就认为是不祥之兆。
在中国帝王中,最开始崇尚紫色的是齐桓公。春秋时期,官服没有等级分别,帝王的服装颜色,老百姓也可以使用。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袍服,结果全国上下仿效。
《汉书 ·百官公卿表上》说,西汉可以佩戴“金印紫绶”的官员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宋书·符瑞志上》说:“黄紫旗盖间于牛斗之间,江东有天子之气。”黄紫旗盖,因为紫色与黄色为至尊之色,所以有天子之气。
其次,紫色尊贵的地位,更重要的源于道家与道教。
道教认为,元气中有紫、白、黄三色,又称“三素云”。
道教的神仙与紫色相关的很多。比如“玉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替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统御诸星和四时之神。
由于紫色在道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地方为紫府、紫台、紫海。同时,只有道行比较高的修道者才能身穿紫袍。
紫金丹是古 代方士的丹药,修道者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丹房里所持的小药丸就是紫金丹。
由于紫色沾上了仙人、圣人、天子之气,所以古人认为紫云是祥瑞之兆。
在书香门第家的大门口上的牌匾上,常常出现“紫气东来”四个大字,在春联中也常使用,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紫气东来”的典故,也同样源于道家。 据说老子在过函谷关之前,尹喜夜观天象,看见空中有紫气自东而来,便认为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乘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并留下了旷世奇作《道德经》。因此,紫色便有了圣人之气,成为了祥瑞的象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四个字亦屡屡出现。比如《封神演义》说: “紫气东来三万里, 函关初度五千年。” 明代冯惟健诗歌说:“烨烨瑶芝玉洞开,冥冥紫气自东来。”
紫色,这种浪漫神秘的颜色,与神仙、帝王、圣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它会被赋予尊贵、祥瑞的含义,甚至取代正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标签:正色,尊贵,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