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你会爱上绑架你的匪徒吗?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你会爱上绑架你的匪徒吗?

2023-06-09 23:10:26 编辑:join 浏览量:540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你会爱上绑架你的匪徒吗?

首先要说的是,文章很长,希望大家耐性看完,这是一种很奇特的症候群,具有普遍性,每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

其次是,您是愿意看啊,愿意看啊,还是愿意看啊?

心理学上的一个案例,名叫“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是指人质对绑匪产生情感与依赖,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范围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争囚犯,乃至于娼妓,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

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遭遇这种心理症状,因此,具有普遍性。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感觉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由来※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 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斯德哥尔摩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一名劫匪在持枪抢劫银行时中了警方的埋伏,随即劫持了一男三女,将他们扣压在保管库内。

匪徒提出的条件是,释放在押的同伙,保证他们安全出境,否则将人质一个个处死。经过六天的包围,警方设法钻通了保管库,用催泪瓦斯将人质和劫匪驱赶出来,狙击手同时作好了危急情况下击毙劫匪的准备。

然而,使人们意外的是,在被警察解救后接受采访时,这四个银行职员不但不感谢警察谴责劫持犯,反而抱怨警方解救他们的努力把他们置于危险的境地。他们还为劫持犯辩护,四处奔走为他们的案子筹集资金。最不可思议的是两个被劫持的女银行职员后来还和那两个劫持犯结了婚。

※什么样的人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通常有下列几项特征: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会经历以下四大历程※

1、恐惧:因为突如其来的胁迫与威吓导致现况改变。

2、害怕:笼罩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威胁。

3、同情:和挟持者长期相处体认到对方不得已行为,且并未受到‘直接’伤害。

4、帮助: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心理分析学的解释※

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症候群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谁有迷魂招不得?

※不可思议的案例※

1、幻想保命型

1999年,中国福建省三明市发生过一起灭门惨案,一公司老总家全家遇害。案破后,警方对这家人的被害唏嘘不已。案情经过是这样的:抢匪闯进家门,宣称只要服从,将不会伤害他们。但在捆绑家属时,儿子与他们打了起来。

女儿直叫别打了:“他们又不会伤害我们。”

“他们只是要点钱财。”于是儿子停止了反抗。

匪徒将他与其姐姐、保姆全部捆好,正当逼迫他们交出贵重钱物时,经理夫妇到家了,此刻时间约为晚上十点。

父亲一看家人被缚,冲上去以一敌三与抢匪搏斗,因其身壮力大,加之是在拼命,抢匪一时还奈何不了他。这时儿子、女儿不断在旁哀求父亲:“爸爸,别打了,他们只是要我们一点财产,不会害我们命的,你这样子要把大家都害死了。”

父亲听女儿这么说,遂停止了反抗,抢匪也将他捆绑起来。这时母亲进了房,吓得大叫起来,父子三人又劝她:“这几位兄弟只是要我们一点财产,不会害我们的,别怕!”

于是母亲也停止了叫喊。

抢匪把她也捆好并把一家人的口全部塞紧,在这之前,匪徒们因紧张都忘记了这点。

接下去是逼问、拷打,匪徒得到存折密码及贵重物品后便将一家人(包括保姆共五口)全部杀害。

一个警官说,这一家人至少有两次活命机会都没抓住,即如果当父亲与匪徒搏斗时全家人一起呼救——这家人所住的房子临街——获救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他与匪徒搏斗时,挡住匪徒,大声呼叫妻子别上来,歹徒很可能要夺门而逃。

2、懦弱被骗型

1976年,法航139次班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到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以色列年轻妇女达维森是经历这段地狱之旅的少数头脑清醒者之一。

据她回忆,劫持过程中,留给她强烈印象的不是恐怖分子如何凶神恶煞,如何殴打、虐待旅客,而是每当恐怖分子的头(达维森认为此人相当阴险狡猾)发表演说,全机舱里一片掌声。

达维森非常讨厌这些掌声,她写道:这些年来,我一直不能理解大屠杀。

为什么犹太人竟那么平静地走进煤气室?为什么当他们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还像绵羊一样去任人宰割。现在,只是现在,我才理解。当人们想活命时,是最容易受骗的……

3、奇怪认死型

2002年,中国山东省一名高二女生刘云(非真名)在上完晚自习,骑车回家的路途中,被罪犯王江西污辱并受到残酷的殴打。之后,刘找不到身上的衣服,王允诺暂时先在他家安顿一下,第二天他去买套新校服,再让她回家;

刘云遂牵车跟他行去。

路上经过热闹的村民居住区,遇到几拨骑自行车的人,刘都没有呼救。

最荒唐的是,在一个岔道口,王去还自行车,叫刘蹲在一家门洞口等他;还完车,酒气未脱的王江西自顾自走回家,竟把刘云忘了,待到记起赶过来时,大半个时辰又过去了;刘云还蹲在那边等候,双方像是约好了一般。

到罪犯家后,刘云哭了,说头很疼,王江西似乎天良尚未丧尽,安慰她说:“明天一早我就去给你买衣服。”

刘云应了一声,便昏昏沉沉睡去。

生活比小说更迷幻。

第二天一早,王江西对醒来的刘云说:“我现在就去给你买衣服。”但走到门口,刘云一句冷冰冰的话将他打回来:“我认识你,我要去告你。”

闻听此言,这个恶魔露出狰狞的面目:“你要告我,我就拿刀捅死你,把你埋了,一个人也不知道!”

刘云竟然回答:“你不要用刀捅我,我要吃药死,我死后请你把我埋得深点。”

以上三种人的行为是十分错误的。

4.斗智斗勇型

一个老太太,独居多年。

一天下午,老太太听见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一看,门口站着一个年轻人,手里握着一把铮亮的菜刀。

老太太愣了一下,年轻人也愣了一下,似乎很紧张。

突然,老太太笑了,对着年轻人说,“小伙子,你是卖菜刀的吧?

天气怪热的,快进来坐坐。”

老太太把年轻人拉进屋,指着沙发说,“小伙子可真够辛苦的,赶紧休息一下,你们小年轻都喜欢喝可乐吧?不过我这可没有,给你倒杯水吧。”

年轻人呆呆的坐在沙发上,有些手足无措。

老太太拿了杯水出来,递给年轻人,接着说道,“我一个人在这住了好多年了,平时也没客人,平时会敲门的也都是你们这些为了生活奔波的推销员。

看见你啊,我就想起我的儿子,他要是活着,应该也跟你差不多大吧。”

老太太沉默了一小会,没等年轻人反映过来,接着说,“每次遇到你们这种推销员,我都会支持一下的,你这菜刀我要了!”

老太太从口袋里套出一个小手帕,里面包着一百块,递给年轻人,说道“放心吧,我只是想找人说说话,不会耽误你太多时间的,来,一百块够了吧?”

说这就把钱塞到年轻人手里,顺手也把年轻人手里的菜刀拿了过来,然后笑着对年轻人说,“快忙去吧。”

说这就把年轻人送出了门。

年轻人从进门开始就没说过一句话,直到老太太即将关门的时候,年轻人看着老太太,说了一句“谢谢”。

老太太微笑着点点头,把门轻轻的关上了。年轻人两行眼泪,默默的流了下来……

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里不仅有个英雄,还有个菩萨……

※电影中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在《007》系列电影的第19集《纵横天下》(The World Is Not Enough),片中英国最大输油管公司“金恩企业”的总裁罗勃金恩遭恐怖份子杀害,007奉命调查,意外发现金恩总裁的女儿伊莉翠几年前曾遭同一个恐怖份子雷纳绑架过,但自行脱逃。

雷纳打算要偷走钚元素以便炸毁油管,007发现后要阻止其阴谋,但伊莉翠因为被雷纳绑过,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反而帮助恐怖份子,并阻挠007的行动。但最后007还是顺利完成任务阻止雷纳的计谋。

以绑架的手段获取爱情,自古有之,古典文学中经常有“抢亲”的描述,所谓押寨夫人,最初大都是良家妇女,在被绳捆索绑抢到山上,开始时一百个不情愿,久了也便认命顺从了,甚至恩爱有加。

西班牙电影大师阿莫多瓦有一部《捆着我,绑着我》,一名犯有前科的精神病患,爱上美丽性感的色情片红星,他发誓一定要得到她的真情,但千方百计都没引起她的注意,于是他绑架了她,“我绑架你是为了让你有机会了解我,因为我敢肯定你会爱上我,正如我已爱上了你。”

这样的爱情告白足够另类,而禁锢求爱的方式则更是惊世骇俗,好的结局那就是成就了一段不寻常的恋情,反之便成了彻头彻尾的变态犯罪。虽然影片中两人最终以相爱告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故事绝对是个别案例,如果绑匪不是型男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会是怎样的结局都未可知。

日本有一个《禁室培欲》系列,先后拍了6部,虽然这些电影的质量参差不齐,剧情风格也不尽相同,但主题都是一个:“完全饲育”,这种游戏与SM有关,而在男权支配下的岛国日本,也确实发生过19岁女孩被陌生男人禁锢9年的真实悲剧,《禁室培欲》讲述43岁的猥琐男人把18岁的女高中生绑架到小公寓,像个标准性变态一样捆绑,用刀威胁,同时也像传统日本人那样彬彬有礼:“对不起,我绑架了你。”

然后告诉这个18岁的小姑娘自己这样做是为了追求心灵与肉体完美结合的性爱。

然而奇怪的是,在朝夕相处中,女高中生从最初的反抗逐渐变成了依赖,每天等待着男人的食物,甚至在有机会逃脱时却去而复返,因而,“饲育”游戏便笼罩上了几分“畸恋”的色彩,即因爱而将其禁锢,或者说影片是为“饲育”这种变态游戏寻找唯美而悲哀的开脱。

影片虽然很情色,但因为有了竹中直人,渡边惠理子,冢本晋也等演技派戏骨的加盟而光彩异常,在很多细节上的处理更是有黑色谐谑的意味,使得影片趣味盎然,并不让人生厌。

《捆着我,绑着我》与《禁室培欲》有一个共同点,男主人公实施绑架的目的都不是为了折磨对方,而是打着“爱”的旗号,于是在这种畸型的浪漫之外,“饲育事件”的变态和不可理喻也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电影《007黑日危机》中女主角苏菲玛索爱上了绑架她的匪徒,即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另一部电影《危机最前线》中约翰屈伏塔扮演的绑匪也得到了人质的同情,达斯汀霍夫曼则扮演了煽风点火导致其自杀的新闻记者。

同样由苏菲玛索主演的《狂野的爱》中也对“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进行了疯狂的解读,性感迷人又楚楚可怜的她大概是影史上最令绑匪心动的女人质了。

《午夜守门人》一片则艺术的表现了斯德哥尔摩情结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具体反映,一种“生米做成熟饭”式的忠贞,一种虐恋后的“嫁鸡随鸡”,从战时一直延续到二战后,可见奴性的惯性有多大,而其中的许多隐喻更是让影片多了几许“黑色幽默”的味道。

因为有了“斯德哥尔摩情结”这么华丽的心理症状,人质与绑匪之间,就会把恐惧转化为崇拜,犯罪转化为爱,电影中可以不厌其烦地拿来加以演绎,不过现实中,就不要去尝试了,毕竟,“绑架”可不是儿戏,哪怕你是籍以爱的名义。

※结论※

1、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反映了人性的弱点: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是一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

我们反对对绑匪的依赖与同情。同时与绑匪斗智斗勇,最终战胜绑匪。

2、从见到绑匪时,就马上确定他是一生中不共戴天的敌人。

做好敢打必胜,斗智斗勇的心理准备,决不存在任何幻想。

3、坚决与幻想保命型、奇怪认死型、懦弱被骗型的心理做斗争。

4、坚持“循安善处的原则”,进行力量对比估价:敌强我弱,以斗智为主;敌我均势,斗智斗勇;我强敌弱,坚决反击。

5、丢弃羊的反抗,学会狼的反抗!

(来自网络)

标签:症候群,匪徒,斯德哥尔摩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11014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