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知识>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计划

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计划

2023-06-08 03:07:08 编辑:join 浏览量:671

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计划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加强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青年医学专家,进一步推动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快提升我院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特制定“XXXXXXXXXXX医院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星火计划”(以下简称“青年人才星火计划”)。

一、培养目标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拟每2年选拔10名优秀青年医学工作者,其中医疗6名,医技2名,护理2名。以在临床一线带教为主要方式,经过2年有计划的严格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为形成新一代医学专家队伍奠定基础。

二、组织管理

医院组建XXXXXXXXXXX医院人才培养星火计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统一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科,负责具体落实日常工作。

三、选拔范围和条件

(一)“青年人才星火计划”培养对象的选拔范围为:全院所有医疗、医技和护理从事一线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申报人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爱岗敬业,事业心强,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求实、创新、协作和奉献精神;

2、年龄在40岁以下(申报当年1月1日以前出生);

3、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临床医生须是第一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并能较好地运用外语了解、学习新技术;

4、对本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有较深厚的基础,具有发展潜能,有较强的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

5、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 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培养按计划进行,并能切实保证提供优秀指导老师在临床或科研一线固定带教。指导老师医疗、医技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护理为护士长或副主任护师。

四、申报和评审程序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每2年选拔10名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按照本人申请,指导老师及科室推荐,公开、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经专家进行专业评审后,由“领导小组”审定入选名单。申报和评审的具体程序如下:

(一)申报:“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由所在科室择优推荐,并报“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申报材料共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申报书,包括申报人基本情况,由申报人根据要求如实填写;第二部分为推荐书,主要内容为指导老师意见、科室推荐意见及培

养计划和措施(包括固定带教老师的基本情况),由所在科室具体填写。申报书和推荐书填写内容应准确无误并由业务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统一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初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申报书和推荐书等相关材料,对申报人的申报条件进行初审,符合条件者进入笔试和复审。

(三)笔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英语水平。

(四)复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结合笔试成绩,根据“评人为主”的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专业性的全面评议并排序,“领导小组”根据排序择优选出面试对象。

(五)面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专家组对面试对象进行面试。通过申报人的答辩,评审专家根据申报人的思维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及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申报人带教老师的能力、申报人所在科室配套支持力度、学科环境氛围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医院学科建设的有关情况,在全面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采取评分和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地作出面试对象择优录取的排序。

(六)公示:经评审专家面试后的拟入选对象,在医院公示栏进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

(七)审定:领导小组在评审专家组评审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公示情况,审定入选“青年人才星火计划”的培养对象名单。

五、培养经费

(一) 每位列入计划的培养对象资助额度为1万元/年。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对象开展相应的临床科学研究、培训提升、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等。

(二)培养经费由培养对象按制定的计划由医务科审批后使用。财务科进行专项管理,实行单独计帐,专款专用。因个人原因中断培养计划的,已用款全额退还医院。

六、培养和管理

(一)医院与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及其业务主管部门签订培养人才项目协议,明确各方的职责和任务,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确保“青年人才星火计划”顺利实施。

(二)医院除培养经费资助外,为培养对象在临床实践、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及相应的科研等方面创造一定的条件;培养对象所在科室位必须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并切实保证提供优秀老师在第一线固定带教。

(三)医院建立“青年人才星火计划”信息管理档案,制定考核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对培养对象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考核,并组织中期评估和终期综合评估。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培养对象实际业务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医、教、研实绩是否按年度计划完成等。根据考核和评估的情况,报“领导小组”同意后,在原核定的经费额度上,适当调整培养对象的下一年度经费支持力度。对未能按时完成培养计划进度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整改意见,

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领导小组”视整改情况决定是否撤销培养计划,对确实难以按期完成培养计划的对象,予以撤销培养计划。

(四)培养期间,培养对象每年必须完成至少1个科研项目的申报,参加相关专业学术会议1次,完成2篇省级或省级以上论文的发表,承担1次大学教学活动和6次实习医生的集中教学。

(五)各有关科室根据培养对象原有基础,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推荐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应积极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为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在学术或技术岗位上担任一定职务,优先参加有关专业委员会工作,锻炼其组织能力。

(六)培养计划完成后,培养对象须认真撰写总结报告,于培养期限到期后1月内将总结报告及相关附件(已发表论文、科研原始记录或其复印件、经费使用情况等)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评议。

(七)经费由财务科和审计科审核管理。

一、本队宗旨:

提升团队成员在语言表达,临场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增强队员的文化修养,打造出一个比较出的主持人团队。

二、基本任务:

1、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全面提升,完善团队成员在主持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发掘队员的潜在能力,根据各自特点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培养出具有自身特的人才。

三、教学活动:

1、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设置一定的环境,提出相应的问题锻炼队员在临场应变方面的能力。

2、要求队员在课余时间自行查阅与主持相关的文稿,观摩一些有名主持人在主持时的形象气质,并进行适度的模仿,以此来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完善在主持时所展现出的魅力与气质。

3、安排相应的时间请一些有主持经验的学长学姐对团队成员传授经验,从而让队员能够更好更快的提升自身的主持能力。

4、实战演练。抽取团队成员主持由系部开展的活动或其他小型活动,对当时的主持人表现进行现场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并让团队其他成员一同探讨解决不足之处。

四、前景展望:

通过教学与实战训练,挖掘出有潜质的队员,进行重点训练,培养出一批可以主持节目或正式会议、晚会的主持人专才,或是

各方面都良好的人才,为我系开展各种文艺晚会、会议活动能够提供比较好的主持人后备资源。

为努力提升医院的学科水平和综合能力,让我院一些专科学术水平完成三、五年内,在市、省内形成优势和特色,造就一批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省、市医学重点人才,经医院重点专科、重点人才评审领导小组审定,决定对省重点专科、市重点学科,和院重点专科建设和省、市、院级重点人才,加强扶持力度并制订实施办法如下:

一、院设立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专项经费。

1、省、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给予上级经费数额相等资金匹配。(并视学科发展情况可适当增加)。

2、院重点专科给予15-20万元基础扶持资金。

3、重点专科开展重大新业务所需设备及病人医疗费用医院将给予支持。

4、基础资金的支出用于科室的业务发展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课题调研、资料费、提供出国考察经费等)。

二、加大重点专科的制度建设,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切实做好人、财、物等配套和后勤保障工作,以保障专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院重点专科建设、重点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将对院重点专科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和目标考核,并签定合同书。每半年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照考核指标进行检查。未达标将给予警告,限期整改,考核仍不合格的不再列入院重点专科,并停止资助。

四、医院年终经考核对在实施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中取得显着成绩的科室、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对突出的科室和个人实行重奖。

五、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在人员调配上给予政策倾斜。

六、重点专科建设要明确一个主攻方向,针对关键技术问题,集中力量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专科优势。

七、可采取与省、及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建设的形式,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专科建设、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共同发展,确保重点专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和高效益。

八、重点专科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五年内培养出2-3名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业务骨干,逐渐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人才梯队。

九、院重点人才培养周期(二年内),给予基础扶持资金2万元。基础扶持资金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全国、省、市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专着,国内外进修学习、购买资料所需费用等(市重点人才每年可报销书报费1500元、院重点人才每年可报销书报费1000元)。

十、入选对象须和院签定培养合同,院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将对其进行目标考核,每半年考评一次。评估考核的重点是学术技术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学术地位、医、教、研工作业绩及培养经费使用情况。

十一、入选对象可聘请国内、外医学界相关专业着名专家作为自己的导师,定期给与课题、业务技术指导。

十二、医院每年将根据“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考核结果,对培养对象成绩显着者给与表彰和奖励,对贡献突出者实行重奖。对完不成考核目标者停止资助,实行淘汰制。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本都比较好学,他们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善于题,可以说,学习习惯是良好的。两个班的数学尖子生占有一定的数量,学困生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小部分,大部分是中等生,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数学学科在全县排第三,因此他们还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因此如何使优生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制定培优计划。

二:培养目标

1、主动性的培养。主动性是自发自愿地参与是人内心的一种积极因素是与被动、惰性相反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放手让他们去想、去做、去体验失败,去感受成功。

2、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幸福是一种感受。”要想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感受事物,去处理事物,就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就是心理调适能力。老师应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和学生谈谈心,帮他们分析原因,表现出对他的信。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苦恼中解脱出来。也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让他们适当地释放心情,短时间内调节好情绪。让学习有个极佳的状态。

3、人际交往的培养。21世纪是高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优秀的理智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和重要方面,但仅有高智能并不能保证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优等生学习品质好。他们勤奋、好问,但他们的交往

能力差,课间也一头扎进书中很少与同学交流,甚至见到老师也低头而过,不主动打招呼。让学优生掌握一些要求较高适应自己进一步学习的学习方法。有些学习方法要求较高,操作性差,不适应差生,但却对优生帮助很大。

再如,如果优生已掌握了几何证明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已经能够顺利和准确地表述证明过程,此时学习方法就需要改变,他们的学习目标变为积累各种几何题型的证明思路和解题技巧上,那么我们就可以告诉优生一种提高几何证明能力的化归法:

⑴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求证结论。

⑵画图,作辅助线,寻找证题途径。

⑶记录证题途径的各个关键步骤。

⑷总结证题思路,使证题过程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优生的工作当中去,动员所有的老师做好这一工作,使我们在学优生的工作中能走得更远,更好。

三:培养措施

1、严格要求,耐心教育。教师对这类优生的辅导要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切实抓紧抓好,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急于求成,避免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所以教师必须耐心地反复地抓好辅导工作。

2、既抓知识,又抓能力。优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一般都比较好。因此,我认为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只要数学素养提高了,即使碰到灵活的题目、难理解的

阅读,他们也能凭着自己的数学能力来解决。只有这样,他们的数学成绩才会真的有所提高。如何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呢?主要的做法有:指导学生出墙报、编手抄报;办小型展览、组织学习成果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写研究性小论文。当小老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帮老师出复习题;介绍优秀的、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让他们在课外阅读,坚持天天写笔记等。这些活动对普通的学生而言,有些活动完成起来就比较困难,但对于优等生,无疑是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说得形象些,对优生,我们既要“输血”,又要提高他们的“造血功能”。

3、切实提高优生的计算能力。我们都知道要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计算能力一定要好,为此长期坚持训练,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数学竞赛活动。

4、由于师生在课内接触时间比课外多,辅导效果也比课外好,因此培优工作,应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教师在班级授课当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如课堂提问,对于有探究性、思考性的问题,应把机会给优生;课堂中要适时地出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满足于课本答案,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培养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5、家校配合。教师还应多做深入细致的家访工作,争取家长的协助配合,改善、优化学习环境,教育和鼓励这些优生勇于探索、勇于挑战。

6、教育学生要有互相竞争的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开展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讨论交流。另外,班级中,学校中还应定期举行“学科知识竞赛”等,鼓励这些优生踊跃参加。

一、医院的人才现状

“十二五”期间,为提高人员的素质,医院加大了继续教育和人员进修的工作力度,强化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举办了多层次学术讲座,并邀请院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讲课,为医院的人才成长营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人才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基本满足了现有临床的人才需求。到20XX年全院正式在编职工已达到280人,各类卫生专业人员242人,卫生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比例为82.6%。其中医师类125人(不含口腔和麻醉科人员),护理类65人,检验类11人,药剂人员30人;在医师类人员中,中医人员占76人,占医师类60.8%,西学中33人,中医和西学中人员占医师类87.2%。在学历(学位)层次上硕士2人,大学本科98人,专科72人,中专60人,其他48人。

随着医院的发展,现有人才资源与医院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主要是:

1、医院现有正式在编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才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需要的卫生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2、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仍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业务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

3、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医院临床工作的开展,专业局限,难以支撑医院安全、高效、健康的运作,制约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4、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中医人员偏少;

5、卫生专业人才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使用、培养、评价或流动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医院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发医院的人力资源是医院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坚持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按照全面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结构调整和合理配置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切实搞好医院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使用,充分调动医院人才的积极性,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培养目标

1、积极推进全员职工培训。全面提高医院职工的学历层次。医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全员培训率要达到90%以上,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75%达到本科以上,15%达到专科水平。鼓励45岁以下具备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师攻读硕士研究生。

2、培养5-10名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

3、培养10-15名具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临床经验比较丰富,中医特色突出的中医专科(专病)人才;

4、培养20-30名具有较好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坚实中医经典知识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5、引进10-15名医院急需的并具备专科特长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

三、主要任务

1、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医院现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的重点是加大理论研修、临床实践、学术交流及科研工作的力度。在理论研修上,要结合本人的学术特色和专业,精读本专业(含西医)相关的书目。在临床实践上,要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点进修深造,提高本专业解决疑难病症的能力。在学术交流和科研上,提倡跨省、跨地区交流,鼓励与上级和同级医疗机构合作,进行基础和临床课题研究。医院将积极创造条件,开通远程教育系统,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科研课题的选项、立项及科研思路,科研方法等培训。

2、高度重视专科(专病)人才培养。实施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培养计划。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要确定自身的业务主攻方向,逐步把精力转移到专科(专病)研究的方向上来。要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加大本专科相关理论的研修,全面掌握和熟悉本专业的古典医著及文献资料,同时要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现代医学知识及发展趋势,在临床实践方面要到区内外相应的重点专科(专病)点进修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临床处置各种疑难病、多发病的实际能力,在科研方面鼓励与上级和同级专业人员共同进行基础与临床课题研究。

3、要切实抓好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基础理论的培训,主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课程设置,并要有相应的读书笔记。二是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要采取院外培训和院内轮训相结合的办法,熟悉和掌握临床各科以及影像、功能检查及检验等医技科室的基本技能。三是要重视基本知识的培训,重点了解和掌握医院的各项医疗制度、基本医疗流程以及门诊和住院部管理的相关知识。

4、要积极引进人才。引进高层次临床人才是加快医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引进人才的重点是医院临床急需并在短期内又难以培养的具备专业特长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同时,还将有计划地引进一些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才。进一步充实医院的重点科室,切实保障内、外、妇、儿科始终具备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在未来五年中,拟引进中医药人才80名,其中硕士以上25名,本科35名,大专以上20名,其中中医类人才结构不低于60%。

5、继续加强医技科室人才的培养。医技科室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加强理论学习,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并积极开展新技术,同时,要提高本专业的检查、检验水平,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6、重视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护理人员培养要突出“三基”训练,强化无菌操作的意识,同时要及时掌握护理工作的新方法,把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生活护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和生活条件。

四、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增加经费投入。

人才培养事关医院的兴衰,高质量的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医院要成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医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各司其职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从组织管理上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医院要继续加大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每年争取安排相应的资金作为人才培养基金。相关职能科室要分别制定《人才培训大纲》,以及《人才培训实施细则》,确保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首先,要制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标准》,考核评价的重点是理论研修、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考核标准的制定要按照以上三个方面细化制定具体的标准。考核的方法采取考试和评审,答辩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档案,将个人的技术自传、论著、考核考试的成绩、进修学习的鉴定、定期技术评定材料等列入档案内容,作为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使医院人才培养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逐步使医院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为医院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研究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结构比例的控制标准,完善以岗位聘用为核心的管理制度。要把人才的评价考核结果同岗位聘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打破岗位聘用只能上不能下的僵化模式,要逐步形成有序竞争的生动局面,提高医院的内在活力。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强化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建立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医院绩效考核,以及绩效工资总额分类管理,切实把职工的职业素质、工作责任、技术能力、工作质量、服务水平、工作效率等方面的考核作为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参数。结合单位内部的分配,合理拉开绩效工资的差距。鼓励职工“讲学习、重能力、比贡献”,为医院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积极引进人才,为医院的发展储备人才。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积极引进人才是解决医院目前人才供求矛盾的重要措施。引进人才的关键是要严格选才标准,决不搞滥竽充数。结合医院现有人才的实际情况,今后五年,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较强科研能力、良好医德修养的临床骨干,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发展。

(五)、增加医院编制,为引进人才提供条件。

医院现有的编制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核定的。现有编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因此,争取增加医院的编制已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争取自治区卫生厅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逐步把医院编制增加到与医院规模相适应的标准,为引进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争取扩编的同时,要改革医院目前的劳动用工制度,逐步建立灵活、便捷的用工机制,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合同制用工,为医院多渠道吸纳人才资源创造条件。

青年人才是党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青年中的优秀代表,是推动首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为大力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促进青年全面成长成才,为首都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共青团北京市委决定面向全市实施“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促进各行各业青年英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

1.充分认识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工作部署。当前,首都正处在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和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景,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青年人才队伍,是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人才保障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动首都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在新时期加强青年群众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党管人才的原则,遵循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领导机制,积极创新青年人才工作的工作体系、大力营造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环境,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全面、作风过硬,且与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青年人才队伍,努力开创青年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2.明确“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的工作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发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发挥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年骨干人才。以此为带动,形成广大青年快速成长、各类青年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全面带动和深化全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对全市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1.加强市级层面的统一领导

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由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团市委协调推动的市级青年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形成统筹规划、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局面。

建立“全市青年人才工作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决定全市青年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政策性问题,确定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事项,统筹推进落实“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2.各区县、各部门要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全市各区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工作,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和议事机制,将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纳入本区县、本单位的人才工作总体规划中,加强对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研究、推进和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工作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做好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合力。

3.共青团组织要承担起推进、落实北京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责任

各级团组织要按照党建带团建的要求,充分发挥共青团的育人职能,在党政的指导支持下,切实承担起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各级团组织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并积极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计划的落实。

三、推进重点工作项目,大力实施“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等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国情及形势政策的了解,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不断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构建“市、校”两级培养工作体系,巩固和深化“百千万”大学生骨干培养格局。团市委、市学联、市团校加大对首都大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每年培养100至200名高校主要学生干部,利用周末、节假日、暑假等课余时间,以集中教学、实践教学、导师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每年至少完成360学时的培训课程,培养出政治坚定、勇担重任、作风过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丰富首都大学生新世纪英才学校培养模式,开展好各类大学生骨干中短期培训班,以理论学习、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社会志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轮训共1000名左右大学生骨干,涵盖校、系、班三级学生干部、社团干部和一大批活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及网络中的骨干。加强高校业余党校、团校和英才分校等大学生骨干重要培训基地,每校每年培训不少于500人次,以理论学习、实践交流等教学方式,培养4万余人的大学生骨干。

继续做好大学生骨干导师教学工作,在原有英才学校导师团和大学生成才导师团的基础上,力争邀请更多的党政领导、企事业单位领导、知名学者作为大学生骨干导师,积极推荐骨干至导师单位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实践能力。更进一步探索大学生骨干培养模式,力争与中央党校、市委党校联合建立教学基地,将大学生骨干培养更直接快速地向党的合格接班人靠拢。进一步为大学生国际交流与港澳台交流创造条件,以学术文化交流等形式不断开拓大学生视野。进一步做好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活动,加大对大学生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推介力度。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和引导大学生骨干利用假期深入农村、西部、社区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抓住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历史契机,以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社区志愿服务等为重要载体,实现大学生骨干每人每年至少参加100小时志愿服务,促进首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实现志愿服务日常化,构建长期育人平台。组织大学生骨干参加挂职锻炼,力争3年内在全市相关党政部门、村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一线建立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基地500个以上。

要进一步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实施机制和领导机制,落实好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为首都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办实事的要求,加大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投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团市委等部门要共同建立优秀大学生骨干的“就业绿色通道”。每年专门选拔千名优秀大学生骨干,推荐到北京市的相关党政部门、基层一线、重点领域工作,并进行跟踪培养。

2.团干部队伍培养计划

把共青团作为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渠道,为党政储备更多的后备力量。要加强团干部的教育培养,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市团校建设,理顺市团校工作体制,拓展市团校办学空间,依托市团校定期开展团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办好团市委委员中央党校研修班、区县局级单位团委书记培训班、优秀青年骨干系列调训班等培训活动。

积极开展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党员担任团干部、培养选拔优秀团干部充实到党的后备干部队伍中的“双培”工作,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选举、聘任制等多种选配方式选拔优秀党团员担任团干部,各级团的正、副书记应享受同级党委(行政)职能部门或下一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待遇。

推动团干部上下交流、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切实做好团干部的转岗输送工作,相当于行政科级及科级以下团干部的在职年龄一般应不超过33周岁,相当于行政处级团干部的在职年龄一般应不超过38周岁。

要将团干部转岗输送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干部调配管理工作中,定期研究,统筹安排,形成机制。对综合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团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可破格提拔使用。加强输送优秀团干部的工作,由团市委每年向市委组织部推荐一批优秀团干部,作为党政后备干部人选。

3.青年社会工作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要支持、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社区矫正等社会工作,组织青年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水平评价,使之成为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加大对青年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主题活动,提供实践锻炼舞台,使青年成为社会工作的有生力量和主力军。

要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重视对各级团校、青少年宫、团属新闻出版单位和各级青少年活动阵地的教职员工和编辑记者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要以城市社区为重点,结合推进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努力加强基层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实现规范岗位设置、建立准入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并建立一支高、中、初级梯次完备、数量充足的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

要通过积极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疏通渠道,健全组织,鼓励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各类人员以志愿者身份参加社会服务,形成来源广泛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契机,组建一支熟悉热心志愿服务、富有奉献精神的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队伍。在此基础上,努力打造一批具备志愿服务意识、掌握专业服务技能、能够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约10万人的骨干志愿者队伍。重点培养数以万计的精通志愿者工作原理、熟知奥运会运行规则、志愿服务实践经验丰富的志愿者工作管理人才。做好奥运后成果转化工作,使之成为参与社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

4.青年企业经营管理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要坚持项目化、阵地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加强青年企业家协会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协会制度,建立健全副会长轮值制度,加强会员管理、规范入会程序、扩大入会领域。要按照有利于联系广大青年企业家、有利于增强内在活力、有利于整合工作资源的原则,做好团体会员发展和青年企业家协会分会的指导工作,推进青年企业家协会的覆盖水平。要加强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专业委员会和信息化建设,有效发挥凝聚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作用。

要努力搭建有效交流的平台,服务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成才。要深化北京市优秀青年企业家评选活动,每年选树优秀青年企业家和青年企业家突出贡献奖,努力培养一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优秀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举办企业家区县行、企业家西部行、东北行等经贸考察活动,动员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根据各自优势整合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通过举办北京青年财智论坛、市长对话会、局长讲坛等活动,大力实施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才计划,畅通政府和企业间的信息渠道,并组织优秀青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围绕首都经济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首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献计献策。

5.青年技术、技能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要扎实推进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突击队和创新创新效等品牌活动,评选表彰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优秀青年突击队和优秀青年工程指挥,努力推进青工振兴计划的深入开展。要强化青年技能培训,全面提升青年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年技能竞赛活动,继续发挥好“技能大赛”的辐射效应。要充分发挥“技能鉴定”的驱动效应,加大面向青年技能人才的技能鉴定工作。

要发挥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在重大建设项目中的积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要在高技术青年人才申请科研项目、申报课题、参与交流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要引导高技术青年人才在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中锻炼服务,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根据首都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建设一批高技术青年人才后备队伍培养基地。要加强高技术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为高技术青年人才提供便利。

要加强高技术和高技能青年人才事业发展平台建设。充分尊重高技术和高技能青年人才的特点,根据其特长和专业方向,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建立高技术和高技能青年人才信息管理制度,完善青年人才市场,定期发布首都高技术和高技能青年人才供求信息,引导高技术和高技能青年人才工作岗位准确对接,形成高技术和高技能青年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

6.农村实用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要深化京郊青年现代化素质培训工程,推进“新农村大讲堂”活动。要结合各区县实际进行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综合素质等定向培训,深化农村青年现代化素质培训工程。要依托大学生村官计划,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的教育资源,在青年中心、业余党团校、村委会中广泛开展“新农村大讲堂”活动,服务农村青年成长成才。

要发挥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带动农村青年致富成才。要结合北京农业和农村实际,继续培养包括青年科技兴农带头人、青年经纪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和青年工商创业带头人在内的各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组建青年科技致富报告团,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介绍成功经验,传播科学技术,带动农村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创新创业理念。

要促进农村青年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为农村青年成长成才服务。要以北京青年创业者协会为平台,团结、凝聚各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围绕北京青年的创业就业及郊区青年的增收成才开展工作。要促进各级农村青年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培育更多的青年合作组织,给予各类合作组织资金和政策支持,为研发新技术、发展新项目提供有效服务,切实为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提供有效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对“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保障

1.广泛开展青年人才培养主题实践活动

在全市团员青年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倡树“岗位成才、人人成才”的成才观念。加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青年把个人成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着力提高青年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依托团属院校、各类青年培训阵地,加强对企业青年、农村青年、社区青年、青年教师、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进京创业青年、大中专学生等各类青年群体的职业培训、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全市性的青年成才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评比活动,举办人才论坛、报告会等活动,在广大青年中掀起“立足岗位争成才”的热潮。要以“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为龙头,在各层面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2.加强青年人才工作平台建设

推动全市青年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按照“分类管理、注重实效、逐步实施”的原则,加大“北京市青年人才数据库”建设力度,完善北京青年人才信息采编系统,广泛汇集各类青年人才信息,将青年人才的选拔、评估、推荐等工作环节有机结合。建设网上服务平台,为青年人才开发提供有效服务。加强青年人才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青联、学联、青年志愿者协会、各类专业青年社团在凝聚各类青年人才方面的作用,支持建设“北京青年人才开发协会”和“北京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加大对各类青年人才组织和青年人才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青年人才交流,实现青年人力、智力、资金、项目、信息的有效对接。加强工作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青年人才培训、实践锻炼、就业创业基地。

3.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表彰和推荐工作

完善“北京青年榜样”评选表彰体系,根据全市发展需要健全奖项设置,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青年人才评选奖励机制,努力把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才纳入全市性表彰奖励体系,不断提高政府激励的效果和影响力,激发各类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加强对优秀青年人才典型的挖掘与宣传,大力宣传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的先进事迹,通过巡讲、论坛、报告、讲座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学习榜样、奋发成才,激发广大青年投身首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各类青年人才跟踪培养工作,拓宽向党政、社会举荐青年人才的有效途径,促进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出成果、担重任。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4.加大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投入

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的投入的观念,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多元投入机制,加大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要根据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实际需要,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支持青年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努力整合各方面资源,为青年人才的学习培训、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5.加强青年人才工作理论研究

深入研究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和青年人才工作规律,开展各类青年人才队伍发展调研,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工作布局。加强青年人才动态调查,全面了解青年人才成长需求,为做好青年人才服务工作提供依据。进一步研究完善青年人才资源社会预测、信息收集、趋势监控等工作,努力形成各类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才智充分涌流的局面,促进首都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标签:优秀人才,计划,培养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rticle/10756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