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偏执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起病多徐缓,主要是妄想的发展。常见的妄想是被害、嫉妒、诉讼、钟情、夸大、疑病等形式。
妄想系统,但结构不严谨,牢固性不及偏执狂。
妄想接近现实,往往涉及家人、邻里和同事,一般不泛化。
本症患者多无幻觉,很少衰退。被害妄想大多与诉讼妄想相关。
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而无休止地上告,意志很坚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如:
1.过分敏感。在没有充分依据时,便预期自己会遭人伤害和摧残。
2.未经证实便怀疑朋友或同事的忠诚与诚实。
3.从温和的评价和普通的事件中就看出羞辱与威胁的意向。
4.对嘲笑与羞辱决不宽恕。
5.不愿信任别人。
无端害怕别人会利用他信任来反击他。
6.无端自卑。很容易感到自己受轻视,并且立即报以恶眼与反击。
7.未经证实,便怀疑配偶或对象的忠实。
2引起偏执症的原因有哪些
1.个性特点 当对某些患者的个性特点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时,显示其个性有不健康的表现。
患者病前个性往往有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对他人怀有戒心、不安全感、好争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自我中心、自命不凡、对人吹毛求疵、对自己百般原谅、强词夺理、自我评价过高、野心勃勃、爱空想、遇事专断、情绪易激动、不能冷静面对现实等素质特点。
这些个性缺陷,并不一定是发病的必备条件,可能当遭遇某种心理社会因素或内在冲突,自己不会妥善应付,而将事实加以曲解或长期耿耿于怀,则有可能逐渐形成偏执观念,导致发病。
2.遗传因素 Krafft-Ebing和Kolle均认为偏执狂有遗传倾向。
Miller调查400例具有明显偏执观念患者的亲属,约有2%曾患有偏执性精神病。但也有持相反意见者。可见遗传因素有待进一步探索。
3.文化背景 有人认为,在某些少数民族中,偏执性精神障碍并非罕见。
在新几内亚多波(Dobu)少数民族中,观察到偏执人格似乎是当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之,文化背景与偏执性精神障碍之间有不可忽视的关系。
(二)发病机制
偏执狂的发病机制,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认为本病以强而不可遏止型的人为多见。这类人的神经系统具有抑制过程不足,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特点。
当遇到挫折时,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就过度紧张,在大脑皮质形成了病理惰性兴奋灶。
这个“孤立性病灶”与异常牢固的情感体验和意图有关,并且由于它的兴奋性非常强烈,通过负诱导的机制在其周围出现广泛的抑制,阻滞了大脑皮质其他部分对它的影响,因而患者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缺乏批判,这就是系统妄想形成的由来。
3偏执症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精神分裂症以原发性妄想为主,内容既不系统而又荒诞,且往往牵连较广,有泛化现象。常出现各种幻觉、被害观念以及其他精神分裂症特点。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随着病程的迁延晚期往往导致精神衰退。
2.心因性妄想症 本病是由于应激源长期存在或长时间处于困境中而诱发的症状。且妄想的内容常与应激源有一定联系,具有现实性和容易暴露的特点。从预后来讲,心因性妄想症明显良好。
3.偏执状态 其妄想没有偏执狂那样系统化,程度也较轻,预后也较好。
4.偏执型病态人格 虽有敏感多疑等个性特征,但不形成妄想,可与偏执狂鉴别。
4怎么样治疗偏执症
偏执狂目前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高,患病后会给患者和患者的家人带来许多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大家正常的生活,患病后就要抓紧时间治疗,可是大家对于治疗偏执狂的方法不是很了解,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
(一)治疗
对偏执狂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病人兴奋激动时,可采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氯氮平等。有些也可参照精神分裂症治疗。
(二)预后
本病是一种以缓慢发展的系统而牢固的妄想为临床特征的罕见精神病,其病程长,预后不良。可长年不愈,到了晚年,妄想观念可随体弱年迈逐渐平静,但病人症状自始至终不会出现衰退。
由于妄想的长期存在,患者的社会功能可明显受损。目前尚无根治疗法。
5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偏执症
人类在预防精神疾病的工作中已迈出了历时数10年的艰巨历程,许多精神障碍,通过治疗与康复措施是可以达到治愈的目标的。
历史上被认为预后不良的精神分裂症,在20世纪80年代中已被社会精神病学家认为系可治之症。
但这只是在社会和临床实践水平中进行探索的一个可喜的但也只是较原始的一个开端。由于精神病学在整个医学中发展较晚,也由于本专业自身基础理论的复杂性,有相当多的常见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再加上旧观念的影响,精神病的病因长时期地被认为是神秘莫测的而受到忽视,从而妨碍了精神病预防工作的开展。实际上,精神病人一人患病往往累及家庭和集体,无可避免地影响到劳动生产。
有些病人还会给社会上增添长期负担,甚至造成危害。
因此,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不单单是医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发展社会文化和办好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至于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完善的预防措施还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探讨病因和揭露内在的发病规律,恰恰是科学的预防工作的最终目标。
标签: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