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吊兰(学名:Erythrorchis altissima (Bl. ) Bl.):蔓生藤本。茎圆柱状,较长,具多分枝,弯曲或旋转,长达数米或更长,红褐色或绿褐色,节常多少膨大,节上具鳞片。花序大型,多分枝,分枝长5-15厘米或更长,有时侧生的总状花序又具分枝;花序轴较纤细,无毛;花白黄花或淡黄色,略具褐斑,不甚张开;花瓣长圆形,略比萼片短而窄;唇瓣稍带褐色,近倒卵形,凹陷,长约1厘米,顶端略有3裂。果实长圆筒状,淡红色,表面光滑。花期4-5月,果期8月。
生于竹林或阔叶林下,攀援于树木或石上,海拔500米以下。分布于中国台湾和海南、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琉球群岛。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想要了解更多“倒吊兰”的信息,请点击:倒吊兰百科
标签:倒吊兰,吊兰,生长习性,病虫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nswer/3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