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宋末农民起义的历史小说,书中提到了四支规模较大的起义军力量,分别是宋江起义军、方腊起义军、田虎起义军以及王庆起义军。宋江起义军被招降后,奉诏征讨其他三支起义军,那么在征讨方腊起义军的时候,方腊究竟是被谁擒获的呢?
方腊
(一)”武松擒方腊”说法的来源及演变
“武松擒方腊”这一说法,无论是在民间演义故事中,还是在各种曲艺形式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呼声。 文学家鲁迅在《谈 金圣叹 》一文中说:“所以《水浒传》纵然成了断尾巴蜻蜓,乡下人却还要看《武松独手擒方腊》这些戏。” 这说明,清末民初,江浙一带,《武松独手擒方腊》的戏是非常受欢迎的。正因为这出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故事对后世的戏文也好,影视剧创作也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在此之前,陶君起先生也在他的著作中提及清代关于方腊起义的三种戏剧,分别是《涌金门》、《龙虎玉》、《武松单臂擒方腊》。在《涌金门》这出戏剧中,擒获方腊的是鲁智深,只不过鲁智深将功劳让与了武松,自己选择终老山林。
从这里我们可以有一个大致的推断:擒方腊与武松无关,所谓的“武松单臂擒方腊”只是后世人的讹传。
在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的评书《水浒传》中,则是表明方腊是武松与鲁智深一起擒获的,并不是武松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这个改编其实是把民间传说与《水浒传》中的记载合二为一,相对来说比较全面。
后来,在98央视版《水浒传》中,方腊是被已经失去左臂的方腊擒获的,当然在擒获的过程中,也少不了李逵的帮忙——他用他的板斧死死抵在了方腊的胸口,令方腊动弹不得,可以说方腊的被擒是大家伙儿的功劳,武松自然是头功了。
武松单臂擒方腊
综上所述,“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故事来源似乎与民间传说以及水浒故事的再创作脱离不了关系,并且这一说法随着各种水浒故事的广为流传而大大地提高了其在受众中的影响,导致影视剧的创作也深受其感化。
那么,施耐庵老先生的作品中,是怎么描述的呢?
(二)方腊到底是被谁擒获的?
在《水浒传》第119回”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中,在宋军与方腊起义军的对决中,方腊手下,也是方腊侄子的方杰,被混入方腊军中做卧底的“小旋风”柴进和“浪子”燕青合力杀死,方腊见大势已去,急忙逃走。在逃跑的过程中:
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忙忙似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幞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扒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庵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帮住,擒捉方腊,来见宋先锋。
鲁智深
话说到这里,我们明白了:擒住方腊的是花和尚鲁智深,不是武松。而且这是鲁智深一个人擒获的。
再来看鲁智深擒获方腊的原因:
宋江见拿得方腊,大喜。便问道:“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鲁智深道:“洒家自从在乌龙岭上万松林里厮杀,追赶夏侯成入深山里去,被洒家杀了。贪战贼兵,直赶入乱山深处,迷踪失迳,迤随路寻去。正到旷野琳琅山内,忽遇一个老僧,引领洒家到此处茅庵中。嘱付道:‘柴米菜蔬都有,只在此间等候。但见个长大汉从松林深处来,你便捉住。’夜来望见山前火起,小僧看了一夜,又不知此间山径路数是何处。今早正见这贼爬过山来,因此,俺一禅杖打翻,就捉来绑了。不想正是方腊。”
从鲁智深的话中,我们不难知晓,擒获方腊既是鲁智深在此专门等候贼人的结果,也有运气的成分。
那么, 擒获方腊应记首功,这个功劳鲁智深要还是不要呢?
宋江又问道:“那一个老僧,今在何处?”鲁智深道:“那个老僧,自引小僧到茅庵里,分付了柴米出来,竟不知投何处去了。”宋江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令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点本部下将佐,俱已数足,教将方腊陷车盛了,解上东京,面见天子,催起三军,带领诸将,离了帮源洞清溪县,都回睦州。
这么一份天大的功劳摆在眼前,鲁智深却挥挥手离开了。弟兄们死的死,伤的伤,他累了,厌倦了,剩下的时光由自己主宰,这对他来说,久违了,是求之不得的事。离开也好。
综上所述,擒获方腊的是鲁智深,不是武松。
刘欢 - 好汉歌
03:09 来自香菱百科
标签:擒住,方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