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王》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地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热情讴歌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质,把握老王的善与苦两个方面,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应像作者一样对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也让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一下当时那个时代。
教学思路:
导入——了解作者——走近老王——善待老王——感受老王——关注老王——描写老王,从而实现从文本到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3、理解、积累“塌败、愧怍”等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乘坐过三轮车?大家有没有跟三轮车夫攀谈过?
你会和他聊什么?今天让我们跟着杨绛的《老王》,去聆听一个关于三轮车夫的故事——
背景资料: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特殊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二、介绍作者
杨绛,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三、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1、听完了录音,你们知不知道这个老王是什么人(可以从生活、为人两方面概括),作者一家是怎么跟老王打上交道的?
明确:老王——身份:回民蹬三轮的单干户
家庭:光棍,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自然养不了他,照顾不了他)
身体状况: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居住条件: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座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明确:老王的生活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机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败,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一个字——苦
明确:地点:北京时间:作者坐老王的三轮认识
2、文章中叙述了哪些作者与老王交往的事?请同学从文中找出来。
这些事情表现了老王有着怎样的品格?
(1)老王送冰,车费减半
(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3)去世前送香油和鸡蛋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老实厚道。
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现心地善良。拿了钱还不大放心。纯朴仁义。
③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表示感谢。知恩必报一个字——善。
3、老王是一个蹬三轮的又穷又苦的苦命人,作者一家是高知识分子,那么她们一家又是怎样对待老王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一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与他闲聊。(精神上的平等靠近和慰问)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D、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言传身教)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一家也都有着一颗善良柔软的心,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关心、爱护,尊重他理解他。
得出结论“社会需要用善良体察善良”。
四、局部研读(善待老王)
1、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哪个情节,哪件事?
老王送鸡蛋、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
2、请大家饱含深情地把这个部分读一遍。有一天——开始。生齐读第8—16段。
3、作者对老王作了哪些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4、大家说,作者把它比成“僵尸”,又打上一棍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比喻、夸张)
5、这两种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写出老王的形象。作者对他的同情
6、我在读作品时,还读到一个细节,觉得很奇怪,就是老王给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时,我想还钱,老王说不要,可他还站在那里等我,为什么等我呢?
因为他和我是真诚交往的。老王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怕我觉得欠他一份人情,怕我觉得不安,他是真心关心我的。
7、老王自己那么穷为什么还要给我送香油鸡蛋?
“我”对老王的关爱,以及老王知恩图报的美德。
8、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绛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有愧怍之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因为:①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②她觉得自己拿钱去“侮辱”了他。③没有接受老王真诚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④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
小结:(愧怍:惭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她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这体现了作者有着平等观念与人道主义精神。
五、读后的思考:(感受老王)
1、从“我们一家”和“老王”的关系来看,你认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是什么?(透过“我们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大家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爱心善心、人道主义精神、平等相待的观念等。
2、社会上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运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面对生活中那么多的“老王”,我们应该怎样做?
明确:把爱心献给他们,以善良对待善良。(指导学生齐读)
六、拓展延伸:(关注老王)
问题:那么,我们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
小结:作者会愧怍是因为她觉得做得还远远不够。可见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身处不幸,还能关心别人,体察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七、小结寄语: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很渺小,人生有时很艰苦。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应该像特雷莎修女一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即便是一句话,即便是一个眼神,都能让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
八、布置作业:
你身边有类似老王那样生活艰辛而心地善良的人吗?你能用文字描述一下他(她)吗?或者勾勒一幅他(她)的简笔画。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把握“老王”性格特点
2、感悟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重点:把握“老王”性格特点。
难点: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朗读体悟、换位体验、人物对话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称一个人“老王”往往包含什么意思?那“王老”呢?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任务分配:一二三组做第一题,四五六组做第二题。
学习方法:读完后先迅速搜集下信息,再小组交流,完善
1、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2、老王的善良有表现在哪里?
展示要求:
1、各组自愿当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另外一组在书上勾画。
2、对答案不完善、有异议的,每位学生可做补充、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与老王对话,深入了解老王形象
假设同学们是老王,我是杨绛,我常坐你的三轮车,闲谈之中,我会问你一些问题,你就文章中老王的实际回答我,好吗?
1、咱北京蹬三轮的`都是有组织的,你怎么单干呀?
2、你的生意咋样?
3、那儿(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是你家吗?你还有没有啥亲人?
我们在闲谈之中,我们干感受到老王是一个生活艰辛的人,他考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给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孤、老、病、残,生活异常艰辛。可是,他却又金子般的心,善良、老实、淳朴憨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出示课堂目标:
1、是从朴素诙谐的语言感受深沉的情感;
2、是让学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关爱普通人,尤为是孤老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
一、导入
老王苦,老王善,他老实,憨厚。作者从知道老王“不知得了什么病”起到偶尔听到老王去世,作者很不安。面对老王很惭愧。在回想老王时,对老王的肖像进行描写,你们能找出来吗?
二、从肖像描写中感受杨绛语言特色
“他面如死灰……一堆白骨”
1、找
2、读
3、品(抓住重点词语,入“骷髅、白骨、棺材、死人”
4、说(老忘给你的感受)
5、师小结:
我们平时尊敬一个人,感激一个人,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描写他,他的形象就会美化起来。这是常用的方法。杨绛不一样,他把老王面貌写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其目的是什么?
6、语言欣赏
(融入课后第二题)
(1)、找句子品味语言诙谐的特点。
(2)、找句子品其简朴沉着,情谊深。
三、角色互换感受善良
假如一二三组学生是杨绛,四五六组学生是老王。老师是旁人。你们的善良感动了我,今天,有些问题想你们:
老王:你生活如此艰辛,为什么还一心帮助别人,香油,鸡蛋是很好的营养品,你身体本来不好,自己吃了,会有益健康的?
杨绛:你们生活在荒唐动乱的年代,你们的学术被称作‘反动学术’,你们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生活过的也不容易,你反而老王始终放心不下,你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
四、课堂争鸣:怀念老王
想一想:
“但不知为什么,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我为什么而不安?
说一说:
师总结:
文章最后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愧怍自己作为相对幸运者对不幸的老王缺少了解,缺少关心,对他的高贵品性,甚至年感觉都没有,就那一点感动,还是他死后才有的。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有这样的不幸者吗?你平时和他们接触吗?你像作者做这一样,有过良心的叩问吗?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作业
设计身边:“老王”的专访活动
访谈要求:
1、了解“老王”的人生经历、生活故事。
2、能体现它的品格。
3、访谈时可有自己的感受或评论。
4、用文字把专访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2.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难点 :理解主旨句的内涵。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诵读中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陶治性情。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阅读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设计
由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言“一个人善恶的有无,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行为的本身”这句话的内涵引入。教师投影:《老王》 杨绛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明确目标:
读懂人物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三、指导自读,把握文意
1.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注音
(2)释义
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2.读人物
听读中发挥想像,头脑中再现鲜活的人物形象。
思考: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见于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请学生自读课文,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归结: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知识目标]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怀。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课前预习]
1、查阅文中出现的生字。
2、了解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教学设想]
运用情景教学的指导原则,通过音乐和图片及教师感情的投入[诵读]创设情景,感染学生,进而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习老王善良、诚实的品质,学习作者关怀不幸者的精神,最后在教师特设的情景(图片、音乐、解说)中,再次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听一首导教师有情感的诵读、感染学生。
诗歌入
二、读一篇整体感知
文章品味探究
合作讨论
(1)整体感知:教师活动:出示问题并总结板书。
1、老王的生活怎么样?
2、老王的为人怎么样?
3、作者一家如何对待老王的?
学生活动:自读,速读,抓要点,整体感知,交流意见。
(2)品味探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哪些自然段受感动及原因并总结。
学生活动:细读,品味,批注,然后交谈发言。
(3)合作讨论: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一句话并总结。
学生活动:互助式学习,讨论发言。
三、诉一份温暖
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身边哪些普通人曾给过你感动,写出感动。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写一写,个别回答,述说生活的美好。
教师活动:点拨学生发言,配以“2005年感动中国的人物魏青刚和青藏铁路工人”图片,引导学生把目标投向社会,发现普遍人身上优秀的品质,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树一个信念
教师再次创设情景,生活中的弱者,不幸者图片及音乐(让世界充满爱)教师解说,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树立“关爱他人”的信念,最后在《爱的奉献》的歌曲中结束。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内容,感悟爱的博大
理清思路,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字词,熟读课文,搜集作家杨绛的有关资料。
思考: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教学内容
《老王》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学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7岁的男孩在投海自杀时,被一位在伊豆山温泉旅行的老太太救起。男孩是个美国黑人与日本人的混血儿,愤世嫉俗,穷途末路。老太太对男孩说:“你可知道你生来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你之外没人办到的事吗?”男孩冷笑着说:“我会相信这一套?”老太太不慌不忙说:“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老太太把男孩带回自己家,让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但她对男孩爱护备至。让他培植一些生长迅速的红萝卜,10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红萝卜熟了,老太太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自吹自娱,老太太听了称赞说:“除了你没有人给我吹过笛子。孩子,真好听。”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就把他送到高中读书。在高中读书的4年,男孩继续在菜园里种菜,高中毕业,男孩白天做工,晚上上夜大学习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盲学生常对男孩说:“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男孩从学生们的脸上看到了感激的光辉。他对老太太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的妙事了。”这以后,男孩利用假期自撰笛曲,继续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老太太以自己的爱心让不幸的男孩知道活着的快乐一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也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富有意义。
你曾用自己的爱心感动过别人吗?哪怕是一个深情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希望工程”的小小的捐助——现在,你的周围有没有生活艰难的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文《老王》,感受普通人相互关爱的情感,想想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做。
1、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2、教师出示问题组:
文章写了老王哪几个生活片段?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一家是怎样关心老王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教师引导
在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老王是怎样一个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既注意老王“善”的一面,还要注意老王“苦”的一面。为提出“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的问题埋下伏笔。
三、精读研究
1、教师导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就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教师出示问题组:
为什么作者一家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的最后一句话?
4、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明确: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揣摩语句。
教师引导:
标签:老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