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问答>苏轼《南华寺》

苏轼《南华寺》

2023-02-22 07:10:57 编辑:join 浏览量:650

苏轼《南华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9岁的苏东坡再次遭贬,惠州安置。南迁路上,他拜谒了曹溪南华寺。南华寺是六祖惠能光大禅宗的地方。于是,有了这首《南华寺》: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东坡在南华寺见到了六祖的漆储真身,神色安详,端坐于塔中。东坡说:为什么要来参拜祖师?是因为要认取我的“本来面目”。祖师端然而坐,似乎在询问我这一生的修学心得。我真羡慕惠明和尚,能得到六祖的亲自指点 ,从而悟得大道。我前生三世本都是佛门中人,只可惜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今天,我在祖师面前顶礼膜拜,老泪纵横。我要用这曹溪祖庭的清泉,洗尽我心中对浮世的留恋。  诗中运用了不少禅门的话语 ——  “本来面”,又称为“本来面目”,是指人的本性:“上无攀仰,下绝己躬,外不见大地山河,内不立闻见觉知,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  “明上座”原指惠明和尚。六祖得传衣钵,南下途中,僧惠明来夺衣钵。惠能将衣钵放在石上,惠明却提拿不动,只得向惠能求法。惠能让他屏息诸念,良久问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饮水自知”是惠明开悟后对惠能说的话。惠明说,以前的多少年,都处于蒙昧之中,今天蒙受指教,这种豁然开朗、明心见性的感受,自己能够体会,却无法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指月无眩”是说有人用手指圈成圈对着月亮,愚昧者便以为指中的月亮就是真的月亮了。其实那只是“第二月”,并非真月。六祖说,人的自性“智如日,慧如月 ,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去除妄念的浮云,就可见到如月般明朗的自性。  东坡已老,白发萧疏,立于六祖庭前。面对着六祖真身,东坡泪如雨下。大半生的际遇,文才冠天下,到头来,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东坡平常谈禅说妙飞扬洒脱, 而这首诗却又平又直。这是东坡拜谒祖庭时真实的诚恳感动,绝非一般口头禅可比。  公元1100年,哲宗卒,徽宗即位,在海南的东坡得赦北还。东坡自己也没有想到,还能活着踏上大陆。在海中东坡有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天还是一样的深远,海还是一样的平静,云雾散去,明月和海天一起,清净安宁永恒。  归途中,东坡买了两根大竹子做肩舆.并写了一首小诗:  所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他感叹说:我东坡能够在众人惊奇的目光中,走着坎坷的人生路,就是因为这一股曹溪的清泉,一直在我心中流淌。  东坡不是禅师,他却把禅和人生结合得那样浑然。他的一生,让人看到了禅在凡人生命中的巨大力量。  次年,东坡居士卒于常州。

标签:南华,苏轼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nswer/1860.html
热门文章